发育不良痣(发育不良痣综合征,B-K综合征)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期出现
- 典型症状:丘疹 皮肤痣 黑痣
一、症状
1.损害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躯干,其次为肢体,再次为面部。
2.损害单发或多发,通常较痣细胞痣大,有些直径可超过7mm。中央常高起,无毛,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或不清楚,颜色深浅不均。
3.损害多发时,可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但若为单个则与恶性黑色素瘤无关。
二、诊断
典型病例,做病理检查可以确诊,而无困难,但出现浅表皮扩散的倾向时,则不易决定。
一、发病原因
可在儿童期出现。约有1/3~1/5的发育不良痣组织学与恶性黑色素瘤相近。细胞的不典型性和增殖与日光暴晒具有一定相关性。此外,有研究认为。发育不良痣与11号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及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有关。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和发育不良痣还与内分泌性腺体综合征、自体免疫多腺体综合征相伴发。但目前,对以上相关性尚不能完全确定。
发育不良痣所存在的分化障碍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内源性激素和外界环境促进了本病的发展。对恶性黑色素瘤易患家族进行基因学分析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异常基因可能存在于1p35或9p21.导致细胞周期酶p16/CDKN2A突变引起细胞分化异常。另外,在发育不良痣中紫外线诱导所产生的过多光化学产物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异常基因可能存在于1p35或9p21.导致细胞周期酶p16/CDKN2A突变引起细胞分化异常。另外,在发育不良痣中紫外线诱导所产生的过多光化学产物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
本病存在一定的关系,倾向于家族发病。约有1/3~1/5的发育不良痣组织学与恶性黑色素瘤相近。因其病因复杂,目前也未能明确,故无法从病因学角度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可疑恶变的患者应及时检查明确同时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对本病主要应严密观察是否发生恶变。应定期随访,如不易检查皮损进展者应预防性切除,故应同时与皮肤黑色素瘤相鉴别,这属于皮肤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通常表现为短期内进行性增大的皮肤色素痣,可伴有皮肤的破溃、坏死和恶臭味,患者应避免日光浴并积极防晒。行病理学活检可以明确描述。
海鲜,俗称发物。有些患者食用海鲜后会出现过敏现象(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大多为高过敏体质)诱发或加重病情。羊肉、狗肉、鹿肉、桂圆,性温热,患者表现为阴虚内热现象者,食后能使患者内热症状加重。要想预防鲜红斑痣,患者一定要让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可熬夜,抽烟,酗酒,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常多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