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百科详细

原发性肝脂肪肉瘤(原发性肝脂肉瘤)

  • 挂号科室:肝胆外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放射性疼痛 乏力 消瘦 食欲减退 右上腹痛
  脂肪肉瘤是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大腿及腹膜后,亦可见于臀部、胭窝,其他部位的软组织亦可偶见,极少原发于肝脏。 肝脏原发性脂肪肉瘤与其他部位脂肪肉瘤的病理形态有很大的相似性,瘤体呈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质软,体积往往至较大时才被发现,瘤体切面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常见坏死区域,坏死区易软化,易碎,瘤体周围组织受压,可形成不完整的薄层假包膜,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可出现完整的包膜,镜下观察发现,脂肪肉瘤组织中有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和各期分化不成熟的间叶细胞及异形细胞,胞浆可见脂滴空泡,胞核呈椭圆或圆形,颗粒粗,深染,黏液样型可见细胞之间有丰富的黏液样基质,阿辛蓝染色阳性,周围肝组织无肝硬化表现。 脂肪肉瘤在软组织肉瘤中属中等恶性程度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35%~40%,约40%~50%的脂肪肉瘤发生肺转移,主要发病年龄为中晚年,从目前国外报道的4例肝脏原发性脂肪肉瘤来看,两例为中年女性,2例为儿童,国内报道2例均为成人,男,女各1例,有分化良好型和黏液样型,因未见追踪报道,对其预后尚缺少资料。
典型症状:放射性疼痛 乏力 消瘦 食欲减退 右上腹痛

原发性肝脂肪肉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肝脏原发性脂肪肉瘤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患者出现右上腹钝痛或隐痛,常向右肩部放射,疼痛是由于肿瘤膨胀性生长牵拉肝包膜所致,常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偶有顽固性呃逆,肝原发性脂肪肉瘤与肝脏其他恶性肿瘤不同的是,患者一般无黄疸表现,已报道的数例患者瘤体体积巨大,一般在10cm?10cm?10cm以上,重量达数千克,但均未见黄疸出现,体检中发现患者右肋部膨胀饱满,肝脏体积增大明显,质地较软,边缘钝厚,表面光滑,无触痛或叩痛,可见肝掌,蜘蛛痣。

二、诊断:

本病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极高,确诊依赖于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原发性肝脂肪肉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脂肪肉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起源于脂肪母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故表现为不同分化程度的异型脂肪母细胞,均含有脂质。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类型可以分为四型:分化良好型、黏液样型、圆形细胞型及多形型,但肿瘤中通常是多型细胞混合存在。

2.从起源来看,存在着脂肪组织的部位皆有可能发生脂肪肉瘤。发生于肢体的病例占60%,腹膜后间隙占15%,躯干部皮下15%,原发于肝脏的脂肪肉瘤极为罕见,至今所报道的肝脏原发性脂肪肉瘤尚未超过10例。

二、发病机制:

1.肝脏原发性脂肪肉瘤与其他部位脂肪肉瘤的病理形态有很大的相似性。瘤体呈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质软,体积往往至较大时才被发现。瘤体切面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常见坏死区域,坏死区易软化、易碎。瘤体周围组织受压,可形成不完整的薄层假包膜,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可出现完整的包膜。镜下观察发现,脂肪肉瘤组织中有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和各期分化不成熟的间叶细胞及异形细胞,胞浆可见脂滴空泡,胞核呈椭圆或圆形,颗粒粗,深染,黏液样型可见细胞之间有丰富的黏液样基质,阿辛蓝染色阳性。周围肝组织无肝硬化表现。

2.脂肪肉瘤在软组织肉瘤中属中等恶性程度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35%~40%,约40%~50%的脂肪肉瘤发生肺转移。主要发病年龄为中晚年。从目前国外报道的4例肝脏原发性脂肪肉瘤来看,两例为中年女性,2例为儿童。国内报道2例均为成人,男、女各1例,有分化良好型和黏液样型。因未见追踪报道,对其预后尚缺少资料。

原发性肝脂肪肉瘤预防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原发性肝脂肪肉瘤鉴别诊断

   因本病极为罕见,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临床上常被医生忽视,容易误诊为肝癌肝囊肿肝脓肿、肝血管瘤等。无肝炎肝硬化病史,肝功正常,甲胎蛋白阴性,即使肝肿块巨大,但无黄疸、腹水、脾大等特点,有助于与肝癌相鉴别。巨大原发性肝脂肪肉瘤,常合并中心组织坏死、液化,形成囊腔,酷似肝囊肿,但病人多伴有发热,体重减轻,且B超可见囊内回声强弱不等,囊壁厚薄不均。术中常规行冰冻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以免误诊、误治。

原发性肝脂肪肉瘤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