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直肠脱垂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肛门,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肛门括约肌松弛 血运障碍 肛门外翻 脱肛
一、症状
初期,小儿排便时有黏膜自肛门脱出,便后自动缩回,反复发作后,每次便后均须用手托回,并常有小量黏液,如哭闹,咳嗽,用力时,肠即脱出,如直肠全层脱出后很久未能复位,即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出血,以致复位困难,有时也可嵌顿,肠管呈紫黑色,局部肠管血运障碍,即使再复位也容易发生直肠狭窄。
二、诊断
根据病史及外观即可诊断,便后能自行回缩的病例,嘱患儿于蹲位用力排便后观察,并行直肠指诊,常可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如直肠不完全脱垂,脱出之黏膜表面呈纵行沟纹,如直肠完全脱垂,黏膜表面呈环状皱襞。
一、发病原因:
1、病理性因素:
这是在临床上为最多见的发病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脱肛是一种并发症或继发性疾病。
(1)如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吸收障碍:
营养不良,患有内痔、直肠息肉、肿瘤长期隆出肠壁、年老体质虚弱、腰骶神经损伤,易使骨盆肌肉群与肛门括约肌衰退、松弛无力,失去对肛管、直肠的承托作用,直肠粘膜下层组织疏松,粘膜层与肌层失去粘连固定作用,造成直肠粘膜向下滑脱移位。
2、发育不全因素:
骶骨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儿或发育有缺陷的成年人,骶骨向前弯曲角度小,发育平直,直肠呈垂状走行,膀胱或子宫陷窝的位置较高,直肠后面失去了骶骨曲面的承托作用,增加腹内压时容易向下移位。
(1)骶骨弯曲度未形成:
婴幼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倾斜不够,直肠呈垂直位,与肛管处于一条直线上,腹腔内向下的压力增加时,直肠无骶骨的支持,压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于向下滑动。
(2)周围肌肉支持力弱:
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较弱。
(3)黏膜松弛:
直肠黏膜附着在肌层上较松弛,黏膜易自肌层滑脱。
(4)腹压增加:
长期腹泻、习惯性便秘、排尿困难、多次分娩等,都可使腹内压经常增高,促使直肠向下脱出。
二、发病机制:
1、分类:
脱肛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
(1)不完全性脱垂:
仅有黏膜脱出。
(2)完全性脱垂:
直肠各层同时翻出,脱出肛门外的直肠部分较不完全脱垂者长。长期脱肛的患儿,肛门括约肌松弛,脱肛后易复位。偶然因腹内压突然增高使直肠脱垂者,如未能及时复位,肛门括约肌收缩可引起脱垂肠段绞窄性坏死。
一、预防:
直肠脱垂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预防该病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3、要及时治疗腹泻以及感染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疾病,对儿童腹泻及痢疾要尤其重视。
4、多食蔬菜,防止便秘。
5、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忌久蹲茅厕,用力排便。
6、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百日咳,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7、要适当注意休息。经常作提肛运动,以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需与严重肠套叠的套入部自肛门脱出者及直肠息肉相鉴别,直肠息肉也可由肛门脱出,为较小圆形光滑之肿物,必须注意肠套叠有时也能需与严重肠套叠的套入部自肛门脱出者及直肠息肉相鉴别,直肠息肉也可由肛门脱出,为较小圆形光滑之肿物,Ⅲ度脱垂如用手指检查可触及直肠肛管与脱垂肠管间的黏膜反折,依据病史及体征不难鉴别。
有习惯性便秘或排粪不畅的病人,平时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保持粪便柔软,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或蹲厕过久。成人大便时,姿势宜斜卧 ,不宜直立 ,注意调理饮食,避免便秘或腹泻,预防直肠脱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