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百科详细

千足虫灼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眼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接触到千足虫虫体破裂时两侧释放的毒素者
  • 典型症状:局部灼热 持续性疼痛 足不能跖屈和内翻 水疱或大疱损害 色素异常
  千足虫(millipede)属多足纲,属于无毒害的植食昆虫,不叮咬人释放毒素,然而,当其在人体上爬行遇上扑击,虫体破裂,两侧的腺体释放出毒素。当人感染其毒后,毒素可产生灼热,水疱,色素沉着。如碰巧进入眼睛,可引起严重炎症反应。一旦皮肤接触到这种毒素,必须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典型症状:局部灼热 持续性疼痛 足不能跖屈和内翻 水疱或大疱损害 色素异常

一、症状

当人感染其毒后,毒素可产生灼热,水疱,色素沉着。如碰巧进入眼睛,可引起严重炎症反应。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一、发病原因

人接触到千足虫虫体破裂时两侧释放的毒素所致。

二、发病机制

千足虫在人体皮肤上接触到皮肤,产生灼热,产生炎症反映。

本病通常是由于损伤千足虫后接触其分泌物所致,故临床预防方法应根据患病的病因进行,在遇到千足虫攻击时,不要直接拍打损伤千足虫,可用其他物品驱赶它,让其自己飞走,避免损伤千足虫造成毒素的感染。同时也可以用驱虫剂直接对其喷杀,也可避免造成本病。

本病应和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小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损害数目不定,常分批出现,散在发生或少数簇集,常伴有胃肠障碍,少数患者有时亦有呈现水疱者。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学特点即可清晰区别。

1.千足虫的毒素是酸性的,灼伤类似于酸烧伤,可以使用碱性物质进行中和,发现灼伤,立即使用清水冲洗,也可以使用肥皂水进行冲洗,以减轻灼伤。平时注意做好自我防护,清理干净居住地的杂草,避免此类昆虫滋生,野外作业注意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赤脚、光手臂。

2.饮食上宜清淡。

脓毒症和菌血症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