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贮积病Ⅱ型(酸性麦芽糖酶缺陷病)
- 挂号科室:内分泌科
- 发病部位:全身,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 典型症状:发绀 肝脏肿大 惊厥 昏迷 呼吸困难
糖原贮积病Ⅱ型症状诊断
一、症状
1.婴儿型 常在出生1个月或3~4个月后发病。
(1)首发症状为进食后发绀,呼吸困难,呼吸窘迫。
(2)全身肌肉无力,呈弛缓性瘫痪,且病情进展较快,常在1岁之内死亡。
(3)检查可见巨舌,心脏扩大,少数病儿肝脏肿大,心律失常。
2.儿童型
以四肢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类似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常有呼吸困难、发绀,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及腓肠肌肥大。病情进展较慢,常因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而死亡。但部分患者可生存20年以上。
3.成人型
30~40岁发病,缓慢进展性的四肢肌肉萎缩、无力,近端较远端重。以躯干肌、骨盆带肌明显,半数以上病人影响呼吸肌。常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或肌营养不良症。预后较好。
二、诊断
本病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心脏和肌肉的体征。
1.婴儿型 可根据尿内酸性麦芽糖及中性麦芽糖缺乏确诊。
2.儿童型 可根据肌肉、肝脏、心脏、白细胞内酸性麦芽糖下降确诊。
3.成年型 可根据肌肉、肝内酸性麦芽糖下降或消失而中性麦芽糖正常,或肌肉活组织检查,于切片中见到较多的糖原沉积,周围血白细胞的糖原染色阳性,予以肯定诊断。
糖原贮积病Ⅱ型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散发。本病编码酸性麦芽糖酶的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23区(17q23)。
二、发病机制
糖原贮积病Ⅱ型(Pompe病),由酸性麦芽糖酶(acid maltase deficiency,AMD)缺乏而引起。
麦芽糖酶包括酸性和中性麦芽糖酶两种,分解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而游离葡萄糖分子,本病为溶酶体缺乏酸性麦芽糖酶,不能分解糖原而使之沉积在溶酶体中,引起溶酶体增生,破坏甚至释放不正常的溶酶体酶而致一系列的血细胞结构破坏。溶酶体外的糖原代谢正常。
糖原贮积病的分类:
1.0型 尿二磷葡萄糖-糖原转移酶缺陷。临床表现为肝大、低血糖、先天性肌无力,肌张力减低。
2.Ⅰ型 葡萄糖-6-膦酸酯酶缺陷。临床表现为肝大、低血糖、酮中毒、酸中毒。
3.Ⅱ型 α-1,4-糖苷酶缺陷。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巨舌,肌无力。
4.Ⅲ型 多糖-1,6-糖苷酶和(或)果糖-1,4→1,4-转葡萄糖苷酶缺陷。临床表现为肝大、低血糖、先天性肌无力,肌张力减低。
5.Ⅳ型 多糖-1,4→1,6-转葡萄糖苷酶缺陷。临床表现为肝、脾大,肝硬化。
6.Ⅴ型 肌肉磷酸化酶缺陷。临床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无力。
7.Ⅵ型 肝磷酸化酶缺陷。临床表现为肝大、低血糖。
8.Ⅶ型 磷酸果糖激酶缺陷。临床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无力。
9.Ⅷ型 磷酸己糖异构酶缺陷。临床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无力。
10.Ⅸa型 磷酸化酶激酶缺陷。临床表现为肝大、低血糖。
11.Ⅸb型 磷酸化酶激酶缺陷。
12.Ⅹ型 磷酸化酶激酶缺陷。临床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无力。
糖原贮积病Ⅱ型预防
预测本病的方法是妊娠14~16周作宫内穿刺和羊水细胞培养测定其酸性麦芽糖活性,若见降低,则应中止妊娠。
遗传病治疗困难,疗效不满意,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糖原贮积病Ⅱ型鉴别诊断
一、鉴别
注意与其他类型糖原贮积病、多发性肌炎或肌营养不良症、肝脏疾病、代谢综合征(X综合征)等鉴别。
糖原贮积病Ⅱ型饮食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