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病(肝双盘吸虫病,支睾吸虫病,肝虫病)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肝,胆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 多发人群:疫区人群
- 典型症状: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高热寒战 食欲减退 肝区痛
一、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2个月。感染越重,潜伏期越短。
根据患者起病的快慢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短期内食入大量华支睾吸虫囊蚴可致急性华支睾吸虫病。急性华支睾吸虫病以寒战、高热(可达39℃以上)、肝肿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体征表现常有头痛、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肝区压痛等。
2.慢性华支睾吸虫病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发病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病人反复的多次小量感染也可演变成慢性华支睾吸虫病。常见表现有疲乏、消化不良、肝大伴压痛等。慢性华支睾吸虫病最常见,一般起病隐匿,症状复杂。症状的出现率与感染度有一定关系,感染度轻的无症状者较多;感染越重,黄疸、肝大、肝区痛的发生率越高。根据病人感染的程度和症状的轻重,临床上可将慢性华支睾吸虫病分为轻、中、重三度:①轻度: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胃部不适、进食后上腹胀、食欲不振、轻度腹痛等上消化道症状,也可出现肝肿大和消化不良。粪便检查时可发现虫卵。②中度:主要有较明显胃肠道症状,如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右上腹胀痛,肝大(左叶更明显),轻度水肿。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疲倦,腹痛和慢性腹泻常见。有些患者,可触及肝脏表面不光滑,有压痛和扣击痛。部分患者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和浮肿等症状。③重度:有明显胃肠症状,反复腹泻或便秘,右上腹疼痛或有脾大、腹水、贫血等。多见于儿童,约占10%,儿童感染还可伴有明显的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感染晚期可形成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腹水、腹壁静脉曲张。
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来确诊。本病患者有生吃鱼虾史,常有腹胀、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反应以及肝区压痛等肝胆症状。在患者粪便中找到华支睾吸虫虫卵对确诊为华支睾吸虫病具有决定意义,但如粪检虫卵阴性,则宜用十二指肠引流液找虫卵,以进一步明确。
一、发病原因
华支睾吸虫是雌雄同体的吸虫。其生活史复杂,按发育程序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虫等八个阶段。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系统,尤其在胆管的分支部分。偶亦可见于胰腺管内。成虫虫体狭长、扁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圆,状似葵瓜子仁。体表无棘,呈褐色半透明。大小为(10~25)mm*(3~5)mm,有口、腹两个吸盘,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肠管。生殖器官系雌雄同体,其两个睾丸均呈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端(图1)。成虫蠕动缓慢,大多吸附于胆管内壁黏膜。其虫卵是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约为(27.3~35.1)μm*(11.7~19.55)μm,呈椭圆形,略似电灯泡状,壳厚,呈棕黄色,一端有陷入于卵壳中的小盖,在连接处卵壳增厚,卵内含一个毛蚴。
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多种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
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内中、小胆管内,有时移居较大胆管或胆总管,大都是吸附于胆管内壁的黏膜,以组织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质为营养,营有性生殖。虫卵随胆汁到达肠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如落入池塘和溪沟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沼螺、豆螺等)吞食后,卵内毛蚴即在螺肠内孵出,穿入肠壁,在肠道周围软组织内先后发育为胞蚴、雷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逸入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鲩鱼、麦穗鱼、棒花鱼、鲫鱼及鲤鱼等)或淡水小虾体内,形成囊蚴。人或其他终末宿主动物如吃进含有囊蚴而未煮熟的淡水鱼或淡水小虾后,囊蚴外壳可被胃酸及胰蛋白酶消化,在十二指肠内幼虫脱囊逸出。幼虫沿胆总管移行至肝内胆管寄生,最后在胆小管发育为成虫。
二、发病机制
华支睾吸虫多寄居肝胆中,以组织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质为营养,引起患者消化不良、是与不争等消化系统症状。虫体及虫卵的机械刺激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是引起患者免疫应答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肝区肿痛、胆管炎等。当大量感染时,虫体堵塞弹道,引起阻塞性黄疸。
三、病理变化
常见的病理变化有胆管阻塞、胆汁淤积,胆管上皮细胞发生脱落,继而呈腺瘤样增生,胆管壁增厚而逐渐变狭窄,胆管呈圆柱状或囊状扩张。胆管周围与门静脉周围均见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并向肝实质扩散。在中毒感染的儿童病例中还可出现肝硬化。华支睾吸虫感染还与原发性肝癌、胆管癌的发生密切关系。
一、预防
1.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吃生鱼虾,提倡科学的烹调和食用鱼的习惯,防止误食囊蚴,把住病从口人关。
2.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进行普治普查,积极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对重点人员、高发人群要重点检查、重点防治。加强保虫宿主的管理,不用生鱼虾喂狗、猫、猪等动物。
3.切断传播途径 对动物粪便等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人畜的交叉感染。保护好水源,防止病畜的排泄物污染。在春季螺开始繁殖前,采用药物灭螺,以切断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环节。
华支睾吸虫病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诊断。
1.肝片形吸虫病
由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寄生于牛、羊的胆管或肝脏所引起,是家畜寄生虫病。人偶可因食用含有此虫囊蚴的水生植物或饮用被囊蚴污染的生水而感染。其临床表现与华支睾吸虫病相似但病情较重,梗阻性黄疸较常见,易并发胆道出血。粪便发现虫卵可确诊。我国已有十余例报告。
2.异形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与异形吸虫(Heterophyes heterophyes)的混合感染或异形吸虫单独感染的例子,我国已有发现。异形吸虫的生活史与华支睾吸虫相似,但此虫主要寄生于肠黏膜深处,可随血流侵入人体其他脏器造成局部栓塞与异位损害。异形吸虫的虫卵与华支睾吸虫的虫卵的形态、大小极为相似,在粪检时应注意鉴别。
3.其他吸虫病
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及猫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felineus)的虫卵均与华支睾吸虫的虫卵很相似,亦应注意鉴别。横川后殖吸虫病在我国已发现10余例。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有人体猫后睾吸虫感染,感染人数估计超过100万人,我国还没有确实的人体感染报道。
4.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无进食未经煮熟的淡水鱼(或虾)历史,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其消化道症状及肝区隐痛等均较显著,肝脏普遍肿大,肝功能明显异常,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可呈阳性。粪便检查无华支睾吸虫卵。
5.胆囊炎
华支睾吸虫所引起的胆囊炎、胆管炎应与胆石症及合并细菌感染引起胆囊炎相鉴别,它们的临床症状相似,血清免疫检测及粪便虫卵检查阳性可明确诊断。
6.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患者年龄较大,肝痛较明显,肝脏进行性肿大,表面可触及结节及肿块,全身消瘦,甲胎蛋白明显增高。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肝扫描、CT或磁共振检查均可辅助诊断。肝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一、适宜食物
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