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输尿管,肾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
- 典型症状:腹胀 小儿发热 新生儿蛋白尿 泌尿系统感染 面色苍白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诊断
一、症状
新生儿期的泌尿系感染多为血行感染,同时有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极不一致,以全身症状为主,且缺乏特异性。表现为发热或低温、嗜睡、皮肤灰暗、吃奶差、呕吐或腹泻、腹胀、面色苍白、萎靡或不安及体重不增。可有黄疸或惊厥,如因尿道梗阻引起者,可于腹部触到胀大的膀胱,或肾盂积水的肿块或输尿管积水的肿块。
临床表现 新生儿期泌尿系统感染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当出现相关症状时要高度警惕。有报道在100例婴儿泌尿系统感染病例中,100%有发热,其中70%超过39℃, 60%激惹,50%喂养困难,40%有呕吐或腹泻。在生后最初几天的新生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做血、尿、脑脊液常规和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
1.急忙尿路感染是指病程在6个月内者。
症状因年龄及感染累及部位而异。年长儿与成人相似,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明显,局部排尿刺激症状多较轻或易被忽视。
(1)新生儿期:多由血行感染所致。症状轻重不等,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吃奶差、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多数小儿可有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增长缓慢。部分病儿可有抽风、嗜睡,有时可见黄疸。但一般局部排尿症状多不明显,因此要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应及早作尿常规检查及悄、血培养以明确诊断。
(2)婴幼儿期:仍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轻咳、反复腹泻等。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排尿时哭闹,悄频或有顽固性尿布疹应想到本病。偶可出现黄疸。
(3)儿童期:下尿路感染时多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有时可有终末血尿及遗尿,而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但上尿路感染时全身症状多较明显,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可伴腰痛及肾区扣击痛。同时可伴有排尿刺激症状。部分病人可有血尿,但蛋白尿及水肿多不明显。一般不影响肾功能。如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或有尿路梗阻、畸形等其它因素者可转为慢性。
2.慢性尿路感染指病程6个月以上,病情迁延者。
症状轻重不等,可从无明显症状直至肾功能衰竭(首先出现浓缩功能受损)。反复发作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进行性贫血等。局部下尿路刺激症状可无或间歇出现。脓尿及细胞尿可有或不明显。病儿多合并悄返流或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B型超声波检查或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瘢痕,如能早期矫治可减少肾损害。
实验室检查
(1)尿培养:菌落数>10万/ml。
(2)尿常规:沉渣白细胞>5个/HP,或新生儿出现上述临床症状。
(3)病原菌检查:耻骨上穿刺取尿标本细菌阳性。
上述临床特点加实验室检查符合第1、第2或第3条即可诊断。同时须注意有无尿路畸形、狭窄、结石。如果抗生素使用后效果不好或体检中有阳性发现(肾脏包块、生殖系及腰骶部中线异常、高血压、血清肌酐增高)时,应即刻做有关检查明确有无泌尿道畸形及反流。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原菌 可由多种致病菌引起,以大肠埃希杆菌感染(Escherichia coli)最多,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链球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domonas)、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菌等,偶可由支原体、病毒或真菌引起。
二、发病机制
1.新生儿易患泌尿系统感染的因素
(1)生理特点:因使用尿布,尿道口易受粪便和其他不洁物污染引起上行感染;新生儿抗菌能力差,易患败血症导致细菌血行播散。另外,某些患儿膀胱黏膜产生表面蛋白,其作为一种受体与细菌细胞壁上的抗原高度亲和而使这些患儿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2)先天性畸形(congenital deformity)及尿路梗阻(urinary obstruction):输尿管肾盂连接处狭窄,后尿道瓣膜、输尿管囊肿或异位输尿管,可致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
(3)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ic reflux):在正常情况下,膀胱内尿液在充盈和排尿时,能压迫膀胱壁内行走的输尿管,使其闭合尿液不能反流。在新生儿期,由于膀胱壁内行走的输尿管短或输尿管异常,排尿时输尿管关闭不全而易反流,当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时易发生肾盂肾炎(pyelitis)。
2.病原菌
病原菌大多为革兰阴性细菌,细菌毒力强和细菌产生菌毛,以致其能黏附于尿道,向上移行,易致病原播散至肾实质。治疗不彻底或伴尿路畸形者,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可致反复感染。
3.泌尿系感染
当细菌进入肾实质后,引起感染及其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如果未及时治疗,感染将导致严重的肾脏损害和瘢痕形成。更严重者,重复感染没有合理诊治,最终导致严重肾瘢痕形成和反流性肾病,进入终末期肾病。
4.感染途径
有以下几种:
(1)血行感染:为新生儿期泌尿系感染的最常见途径,常见于败血症(septicemia)、化脓性脑膜炎、肺炎(pneumonia)、脓疱病等过程中,与新生儿免疫功能较低有关。
(2)上行感染:新生儿尿路的特点是肾盂和输尿管较宽,输尿管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弯曲度大,易被压和扭转,易有尿潴留引流不畅而致感染;新生儿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的瓣膜功能较弱,当膀胱充盈压力增高时,尿液易向上逆流而感染。新生儿女婴尿道仅长1cm(性成熟期为3~5cm),外口暴露且距肛门甚近,故上行感染机会多。新生儿男婴虽尿道较长,但每次排尿时膀胱内尿液不易排空,尤其有包茎的小儿,污垢积聚也易发生上行感染,以上特点均为上行性感染易发生的因素。
(3)淋巴感染:肠道与肾脏、泌尿道之间有淋巴通路,新生儿肠道感染,尤其患大肠埃希杆菌性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时,易致泌尿系感染。
(4)直接感染:较少见,但邻近器官或组织有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腹膜炎、肾周围脓肿等,可直接波及泌尿道而感染。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预防
一、预防
1、注意尿布清洁,脏尿布不要乱扔,应放在专用的盆内。尿布洗干净后,最好用沸水烫过再晾,应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悬挂晾晒。有条件的最好使用一次性尿布。婴儿不需垫尿布时,也不宜穿开裆裤,同时要勤换内裤。
2、如果男孩反复发生泌尿道感染,或感染后很不容易治好,还应进一步检查,看看有没有泌尿道各部位的先天畸形。已知患有泌尿道畸形的孩子,要警惕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如果已经发生需要积极彻底的治疗。
3、当小婴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时,家长应细心观察孩子有无精神萎靡、胃口欠佳、面色灰白、烦躁不安,特别是排尿时哭闹等不正常现象,给医生提供诊断的参考;同时不要急于给孩子服药,等医生做了尿常规检查及培养以后,再根据尿培养的细菌对哪种药物敏感选择疗效最好的药物。
4、保持外阴部的清洁。由于女孩阴道靠近肛门,大便后应用干净卫生纸从前向后擦试,或用热水清洗(也是从前向后方向),以免赃物或脏水污染尿道口。洗涤时所用的盆要专人专用。
急性尿路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能迅速恢复,但半数病人可有复发或再感染。慢性病例1/4可治愈,其中部分病人可迁延多年发展至肾功能不全,特别对伴有先天尿路畸形或尿路梗阻者,如未及时矫治预后不良。由于本病容易复发,须50%无症状,因此对病儿定期随访很重要。急性疗程结束后每月随访次共3个月,如无复发可认为治愈。反复发作者每3~6个月复查1次共2年或更长。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鉴别诊断
一、鉴别
应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颅内感染等相鉴别,须注意上述疾病可发生血行播散,造成泌尿系感染。依赖对本症的高度警惕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确诊。
年长儿泌尿道感染症状与成人相似,尿道刺激症状明显,常是就诊的主诉。如能结合实验室检查,可立即得以确诊。但对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由于排尿刺激症状不明显或缺如,而常以全身表现较为突出,易致漏诊。
故对病因不明的发热患儿,都应反复作尿液检查,争取在用抗生素治疗前进行尿培养,菌落计数和药敏试验。凡具有真性菌尿者,即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菌落数≥105/毫升,或球菌≥103/毫升,或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即可确立诊断。
完整的泌尿道感染的诊断,除了评定泌尿系被细菌感染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本次感染是初发、复发或再感染;
②有无尿路畸形,如膀胱输尿管反流、尿路梗阻等,如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还要进一步了解“反流”的严重程度和有无肾脏疤痕形成;
③确定致病菌的类型并做药敏试验;
④感染的定位诊断,即上尿路感染或下尿路感染。需与肾小球肾炎、肾结核及急性尿道综合征鉴别。
1)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初期可有轻微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中红细胞增多,有少数白细胞,但多有管型及蛋白尿,且多伴浮肿及高血压、尿培养阴性有助鉴别。
2)肾结构多见于年长儿。有结构接触史及结核感染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如病变累及膀胱可出现血尿、脓尿及尿路刺激症状,尿液中可查到结核杆菌,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出现破坏性病变。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饮食保健
1.鼓励患儿多饮水,通过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作用,减少细菌在尿路的停留时间,促进细菌和细菌毒素排出。
2.给予足够热了,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品种多样以促进食欲,增强机体抵抗力,发热患儿宜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