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小儿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小儿家族性低磷血症,小儿抗维生素D佝偻病,小儿性联低磷血症)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典型症状:牙疼 维生素D缺乏 X型腿 低血磷 尿磷
  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familial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也叫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PHEX基因的突变,导致肾小管回吸收磷减少所致。肠道吸收钙、磷不良,血磷降低,一般在0.65-0.97/mmol/L(2-3mg/dl)之间,钙磷乘积多在30以下,骨质不易钙化。遗传方式是性联显性遗传,对一般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无反应,故又称抗维生素D佝偻病、性联低磷血症。
典型症状:牙疼 维生素D缺乏 X型腿 低血磷 尿磷

小儿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症状

小儿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由Albrigh在1937年首次报告。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仅有轻度低血磷血症而无临床症状,重者可有严重的骨疾患。

患者出生后即可有低磷血症,但大多迟至6~l2个月才出现临床症状。通常由于患者将近周岁时下肢开始负重才发现症状。开始发病常以“O”形腿或“X”型腿为最早症状,其他佝偻病体征很轻,较少出现肋串珠和郝氏沟,不表现出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常见的肌张力低下。常不被家长注意。较重病例有进行性骨畸形(如鸡胸)和多发性骨折,并有骨骼疼痛,尤以下肢明显,甚至不能行走。严重畸形,身长的增长多受影响,容易导致骨折发生。牙质较差,牙痛,牙易脱落且不易再生。

X线骨片可见轻重不等的佝偻病变化,活动期与恢复期病变同时存在,在股骨、胫骨最易查出。实验室所见主要以低血磷为主,多在0.65mmol/L(2mg/dl)左右,尿磷增加;钙从肠道吸收不良,尿钙减少或正常。尿常规和肾功能正常,尿中无氨基酸。肾小管回吸收磷率降低。

一、病因

低血磷酸盐性佝偻病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近端肾小管对磷酸盐重吸收减少,小肠对钙,磷酸盐吸收亦减少。甲状旁腺激素和维生素D水平正常。低血磷酸盐性佝偻病可分为两型。Ⅰ型,肾脏合成1,25-二羟维生素D3减少,导致其血浆浓度降低。Ⅱ型,1,25-二羟维生素D3血浆浓度正常或升高,而细胞对1,25-二羟维生素D3反应降低。

二、发病原因

该病表现为X性联显性遗传,主要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上的PHEX基因的突变,导致肾小管回吸收磷减少所致。由于肾小管回吸收磷减少所致。肠道吸收钙、磷不良,血磷降低,在0.65-0.97/m肾小管mol/L(2-3mg/dl),钙磷乘积多在30以下,骨质不易钙化。

男性患者只能将此病传给女孩。女性患者可传给男孩和女孩。女性患者较多,但症状轻,多数只有血磷低下而无明显佝偻病骨骼变化。男性发病数低,但症状较严重。偶见一些病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有部分病例为散发性,并无家族病史。

三、遗传方式

其遗传方式大多是X-连锁显性遗传或不完全显性遗传,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大约2/3的病例,为X连锁显性遗传。男性患者只能将致病基因传给女孩。女性患者可传给男孩和女孩,机会均为50%。女性患者较多,但症状轻,多数只有血磷低下而无明显佝偻病骨骼变化。男性发病数低,但症状较严重。在患者的非佝偻病亲属中,可能表现为低血磷症和肾脏重吸收磷减少。另有l/3为散发性,可能是新发生的基因突变所致,男性突变率为6.4X10-6,女性突变率为5.3X10-6。偶见一些病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亦有少部分病例为散发性,并无家族病史。

小儿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预防

本病表现为X性联显性遗传,男性患者将此病传给女孩,女性患者可传给男孩和女孩;偶见一些病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有部分病例为散发性。预防方法参照先天性疾病的预防方法。造成先天性疾病的原因甚为复杂,包括妊娠期间的感染、高龄生育、近亲婚配、辐射、化学物质、自体免疫、遗传物质异常等。预防措施同其他出生缺陷性疾病,为降低和扭转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出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所用产前诊断技术有:①羊水细胞培养及有关生化检查(羊膜穿刺时间以妊娠16~20周为宜);②孕妇血及羊水甲胎蛋白测定;③超声波显像(妊娠4个月左右即可应用);④X线检查(妊娠5个月后),对诊断胎儿骨骼畸形有利;⑤绒毛细胞的性染色质测定(受孕40~70天时),预测胎儿性别,以帮助对X连锁遗传病的诊断;⑥应用基因连锁分析;⑦胎儿镜检查。

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防止患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胎儿的出生。

小儿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鉴别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 D deficiency rickets),这是一种小儿常见病,占总佝偻病95%以上,本病系因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以致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最终发生骨骼畸形。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易被忽视,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机体的抵抗力低下,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其它疾病。

(1)小儿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患者维生素D的摄入量已超过一般需要量而仍出现活动性佝偻病骨骼变化。

(2)小儿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患者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的表现。

(3)给40万~60万U维生素D肌注,对一般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在数天内血磷上升,2周内长骨X线照片显示好转,而本病患者没有这些变化。

(4)家庭成员中常见有低血磷症,是低磷抗D佝偻病的特点。

2、低血钙性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VDDR)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特征与典型维生素D缺乏症相类似,故亦称之为假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低血钙性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又名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vitaminDdependentrickets),较少见,是由于肾脏缺乏1-羟化酶,不能合成1,25-(OH)2D3。发病时间从生后数月起,常伴有肌无力,早期可出现手足搐搦症。血钙降低,血磷正常或稍低,血氯增高,并可出现氨基酸尿,虽经常规剂量维生素D治疗,但在X线长骨片上仍显示佝偻病征象。要把维生素D量增加到1万U/d或双氢连固醇(dihydrotachysterol,DHT)0、2~0、5mg/d才见疗效。用0、25~2μg的1,25-(OH)2D3治疗即获痊愈。此病一般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其他此外

本病还须与范可尼综合征和肾小管酸中毒鉴别。

小儿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饮食

多吃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动物肝脏、海产品、黄豆、葵花子、蘑菇中含锌较多;动物肝脏、鸡蛋、豆类、绿叶蔬菜、面粉中含铁较多;麦片、芥菜、蛋黄、乳酪中含锰较多。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少食油腻、煎炸食物。茶应少喝,茶中鞣质含量高,能影响钙、铁及蛋白吸收。

骨折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