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白点型十二指肠炎)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本病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多见
- 典型症状:脂肪泻 纳差 嗳气 消化不良 恶心
一、症状:
本病男多于女,以青壮年多见。临床上常表现为不规律性上腹部痛疼或不适,恶心、纳差、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些出现典型的脂肪泻:粪量多,不成型,棕黄或略带灰色,恶臭,表面有油腻状光泽,镜检有大量脂肪球。有些可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胰腺炎,胆石症等等,使临床症状更无特异性,致使绝大多数病例在内镜检查前难以估计有DWSS存在。
二、诊断:
因而内镜检查时不应仅满足于一处病变的发现,应仔细观察不遗漏伴随病变,作出完整的诊断。
一、病因:
有人认为是上消化道炎症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使胃酸分泌降低,胰液分泌减少。胰液中的胰脂肪酶不足,加重了脂肪消化、吸收、转运功能障碍,使脂质贮留于吸收上皮细胞或粘膜固有膜层而呈现白色病变,临床上发生脂肪泻等表现。但国人萎缩性胃炎病变部位多在窦部,此区无泌酸细胞,故临床上见到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功能正常者颇多。再加之十二指肠白点处活检病理组织学上均有炎症存在,故有认为本病是一种特殊的十二指肠炎。
光镜检查见白点处十二指肠粘膜呈慢性炎症改变。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细胞浸润,绒毛间质中的淋巴和和血管扩张,十二指肠腺腔扩大,绒毛末端呈灶状透亮空泡分布。电镜下正常十二指肠绒毛呈指状或分叶状,隐窝扩大。特征改变是肠粘膜吸收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脂质贮留。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受挤压现象。细胞器亚微结构退行性变,电子密度减低。线粒体变性、增多,密集分布在细胞核周围。粗面内质网扩张成囊状或球形,光面内质网代偿性增多。个别染色质有凝集现象。
注意预防上消化道炎症。
一、鉴别:
内镜下须与之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十二指肠炎性息肉,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症,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等等。十二指肠炎性息肉多为扁平、广基性隆起,表面充血,周围十二指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为结节状多发性微隆起,表面色泽正常。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呈多处点片状糜烂,多散中分布,复不全白膜,其间粘膜充血、水肿,外观似降箱样,一般无凹陷。一般不难作出鉴别诊断。
一、食疗方:
1、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
:1)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馒头、花卷、包子、馄饨、软饼、软饭等,细嚼慢咽,便于充分消化和吸收。少吃豆类、洋葱、土豆、红薯等易产酸产气的食物,忌生冷、忌油腻、忌辛辣、忌饮酒,避免不良因素对溃疡的刺激。
2)养胃健脾特别推荐:山药莲子百合粥、花生红枣小米粥,可以添加鸡蛋、肉末、鸡茸、鱼茸、碎菜、果粒、牛奶等调味,增加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