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百科详细

幼年黑素瘤(良性幼年黑素瘤,梭形与上皮样细胞痣,幼年型黑素瘤,良性幼年型黑素瘤,梭形类上皮细胞痣)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面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通常见于儿童,约15%见于青少年和成人
  • 典型症状:黑痣 结痂 结节
  幼年黑素瘤(juvenile melanoma)又称良性幼年黑素瘤(benign juvenile melanoma)、Spitz痣、梭形与上皮样细胞痣(spindle and epithelioid nevus)。儿童面部发生单个红或淡红色结节应考虑此病。为复合痣的异型,好发于面部,损害为单个坚实结节,持续多年后常发展为皮内痣。
典型症状:黑痣 结痂 结节

一、症状

1.为复合痣的异型,较少见,通常见于儿童,约15%见于青少年和成人,无性别差异。

2.好发于面部,尤其是颊部、耳部和四肢,其他部位亦可发生。

3.损害为单个坚实结节,呈淡红色、红色或棕红褐色。开始生长较快,一般直径为数毫米,以后可达1~2cm,顶圆,表面光滑、无毛,或略呈疣状或乳头状,高出皮面。轻微外伤可引起出血和结痂,但很少破溃。

4.持续多年后常发展为皮内痣。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病理学检查:多数为复合痣,也可为皮内痣和交界痣。痣细胞有两型,梭形痣细胞和上皮样痣细胞,常以一种痣细胞为主。梭形痣细胞呈长梭形,胞质成原纤维状,核呈椭圆形或圆形,核仁较大,界限清楚,偶有双核或多核,有时核大深染,可见多少不等的正常核分裂象,排列成束,疏松,或呈涡纹状,常与表皮垂直。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病因直接预防本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患者,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1.良性交界痣:镜下所见为良性大痣细胞,并无异性细胞,仅在真皮内生长,其炎性反应不明显。

2.硬化性血管瘤:表皮过度角化,真皮乳状增殖,扩张的毛细血管常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围绕,貌似表皮内血肿一样。

3.脂溢性角化病:病灶亦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下界限清楚,角化不完全,粒层先增厚,后变薄甚或消失,增生的表皮细胞内可有少量或较多的黑色素。

4.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因其癌细胞内可含黑色素,易与黑色素瘤混淆。基底细胞癌由表皮的基底层向深部浸润,癌巢周围为一层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癌细胞染色深,无一定排列。

方1 芹菜250克,每日当菜吃,炒或凉拌均可,连续多吃,能迅速干燥脱皮,不痒而愈。

方2 莲花3~4.5克,加水煎汁,代茶饮。也可捣烂敷患处。

方3 马齿苋、赤小豆、丝瓜皮、苎麻根、巴蕉根、菊花根各等量,焙干研细末,每用适量,以米泔水调匀涂之,每日3次。

方4 龙葵茎叶100克,紫花地丁30克,加水煎洗患处。

脓毒症和菌血症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