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中毒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钡矿开采、冶炼、制造的人
- 典型症状:肚子疼 肠痉挛 呼吸衰竭 复视 口唇周围麻木感刺痛
一、症状:
口服可溶性钡盐发生的急性中毒,开始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口腔,咽喉部及食道等处有干燥和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血性大便;以后因肠痉挛而致便秘,同时可伴有头痛,眩晕,复视,耳鸣,口唇周围麻木感,刺痛等,由于频繁呕吐和腹泻,常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多量钡离子被吸收入血液后,对病儿全身肌肉细胞产生过度刺激和兴奋作用,致使肌肉发生强烈而持久的痉挛,出现面肌及颈肌紧张,肌肉震颤和抽搐,其他症状尚有心动过速,早搏,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精神错乱,血钾降低等,严重中毒可引起心室颤动,甚至心搏骤停,部分病儿可因膀胱痉挛而出现尿闭现象,以后并可见进行性肌麻痹,肢体活动障碍。
一、病因:
1.环境因素(30%):
钡矿开采、冶炼、制造、使用钡化合物过程中也都可接触钡。职业中毒主要由于呼吸道吸入引起,可有部分经咽入胃;非职业中毒主要由消化道摄食所致。液态可溶性钡化合物可经创伤皮肤吸收,如高温溶液灼伤皮肤,可吸收致中毒。
2.理化因素(45%):
钡中毒多属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如碳酸钡烘干炉维修时违反操作规程,淬火液爆溅灼伤皮肤,掉入硫化钡或氯化钡池内等。生活性钡中毒大多由误食引起,如将钡盐误作发酵粉、碱面、面粉、明矾等食入。
3.其他因素(25%):
钡的急性中毒多为误服引起。钡及其化合物侵入机体的机体的途径主要是呼吸器官和消化道,如吸入钡盐的粉尘,误服钡类药物及其他情况等等。
一、预防:
1、生产设备密闭化,建立车间清扫制度,安装通风除尘设备。
2、严格操作规章制度,工人要有自身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面具,培训自救知识,出现症状应迅速脱离现场等。
3、严格设备检修制度,车间内应有冲洗设备,以备灼伤时及时冲洗,生产设备故障维修时,工人必须佩戴防护用品。
4、禁止在车间内吸烟,进食、饮水、班后嗽口,换工作服。
5、上岗前要作健康体检,如有神经,肌肉,心血管系统疾病等职业禁忌症者,不得从事钡作业,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脱离钡作业。
6、可溶性钡盐要加强保管,容器上要有明显的有毒警告标识,绝对不许与面粉,食用碱等食品放在一个仓库内保管,以杜绝误食。
。
一、鉴别:
与铊中毒相鉴别。铊中毒早期为消化道症状。后期可见神经系统症状,下肢,特别是足部痛觉过敏是铊中毒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表现,随后则表现为典型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鉴别诊断还应注意排除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围神经病、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Guillain-Barre)等。
一、饮食保健:
1、膳食中如果含钙、铁、锌、硒丰富,就可以减少铅的吸收。特别是牛奶,其所含蛋白质能与体内铅结合成一种不溶性化合物,从而常喝牛奶能使人体对铅的吸收量大大减少。
2、多食含铁和锌丰富的食物有:海带、动物肝脏、动物血、肉类、蛋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