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血管瘤
- 挂号科室:眼科
- 发病部位:眼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一般发生于10-20岁之间
- 典型症状:视力障碍 血管畸形 自发性球内出血
脉络膜血管瘤症状诊断
症状:
1.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病:因常有颜面部血管瘤和患侧眼球结膜及巩膜表层血管扩张,多较早进行眼科检查,发现眼底改变多在10岁以前。颜面部及皮肤血管瘤多沿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少数病人双侧分布,部分病人同时有软脑膜多发血管瘤(leptomeningeal angiomatosis)。有颜面部及皮肤血管瘤病人的50%伴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Sturge-Weber综合征)。少数患者因血管瘤较小,且常规眼底检查难以发现。典型患者瞳孔区呈现明亮的橘黄色反光,眼底后极部表现为广泛扁平无边界的番茄色增厚,与之对应的视网膜都因变性和含脂褐质的巨噬细胞或色素上皮细胞侵入,呈污秽状而类似于视网膜色素变性。广泛低平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多扩张扭曲。若伴发青光眼尚可见扩大比例的视盘杯盘比。病变后期引起并发性白内障,虹膜红变,青光眼等。
2.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病:不伴有面部,眼部或全身其他病变。发生于青壮年,平均诊断年龄近40岁。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为常见就诊原因。病程长者可有中心暗点,扇形缺损甚至半侧视野缺损。瘤体多位于后极部,96%占位于赤道后,86%距黄斑区3mm以内,42%部分或完全位于黄斑下。肿块大小3~18mm不等,平均7mm。隆起1~7mm不等,平均3mm。肿瘤呈橘红色隆起,边界清楚,瘤体表面的色素上皮或增生呈色素沉着,或化生呈黄白色纤维组织。肿瘤对应处视网膜改变多样化,或轻度水肿,若位于黄斑区可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或囊样变性,囊样变性相互融合成视网膜劈裂。早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局限于肿瘤附近,后期视网膜广泛脱离,坐位检查眼底可见下方视网膜明显隆起,甚至达晶状体后。邻近视盘的肿瘤能引起视神经缺血性改变,进而出现相应视野缺损,如半侧视野缺失。自然病程中肿瘤增大缓慢,但视网膜病变逐步加重。
依据临床表现,眼底镜、前置镜及三面镜检查结果多能明确。
脉络膜血管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不明,因好发于后极部,推测与后短睫状动脉有关。
二、发病机制:
1.属于先天性血管畸形所形成的错构瘤,病变主要占据脉络膜大、中血管层,而毛细管并不参与,血管由大小不同的血管组成,无肿瘤包膜。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无增生现象,管壁无平滑肌。
脉络膜血管瘤预防
了解肿瘤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可降低肿瘤的危险,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肿瘤防治工作重点,应首先关注和改善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戒烟、合理饮食、有规律锻炼和减少体重。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任何人只要遵守这些简单、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识就能减少患癌的机会。
脉络膜血管瘤鉴别诊断
主要是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与色素含量较少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鉴别。近年来,由于B超、间接眼底镜及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技术的应用,大部分脉络膜血管瘤得以正确诊断。但临床上仍有极少数病例由于继发性视网膜广泛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痛等症状被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而导致眼球摘出。此外,临床上还应与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骨瘤、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后巩膜炎等病变加以鉴别。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因常伴发于颜面部血管瘤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瘤,故其临床鉴别比较容易。
脉络膜血管瘤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