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百科详细

髓细胞白血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成年人群
  • 典型症状:白细胞增多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 或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包括所有非淋巴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骨髓以髓系增生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及脾脏肿大为主要特征。90%以上患者骨髓细胞中存在特征性的染色体(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中位生存期3~4年。
典型症状:白细胞增多

髓细胞白血病症状诊断

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1.贫血

 如苍白,无力,心悸,气短等,老年病人贫血更为多见。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至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RA),以后再逐渐发展成AML(但绝少发展为ALL)。发生贫血的原因有:由于正常造血干细胞因白血病克隆增殖而受抑,红系祖细胞对红细胞 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反应性降低,骨髓微环境破坏使红细胞生成减少;出现无效红细胞生成;合并明显(少见)或隐性溶血,红细 胞寿命缩短;合并急、慢性失血,或脾功能亢进等。

2.发热和感染

 发热是初诊尤其是化疗骨髓抑制期患者的常见症状,其原因主要是感染,感染可发生在体表、体内任何部位。中性粒细胞减少(当<1.0?109/L时感染机会明显增多)伴功能缺陷,化疗和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皮肤、黏膜(口腔、胃肠道等)出血、溃疡导致屏障破坏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

3.出血

 约60%的初诊AML有不同程度出血,皮肤黏膜(鼻、口腔及牙龈)出血最常见,眼底、球结膜出血较易见,女性可有月经增多,血尿较少见,但镜下血尿不易被 发现,严重的胃肠、呼吸道和颅内出血虽不多见却常是致死的原因。急性白血病出血的机制较复杂:骨髓衰竭导致血小板减少是最重要的原因。通常血小板<20?109/L时多伴高危出血倾向,若合并全身感染或严重贫血时更可加重出血;化疗、细菌内毒素和白血病细胞浸润损伤血管内皮以及凝血障碍都是引起出血的因素。

AML-M3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出血比ALL和AML其他亚型更严重而多见,其明显出血往往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不相适应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破坏(尤在化疗开始后),大量促凝物质和组织因子释放可使50%~75%的M3病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伴原发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偶尔DIC也出现于AML其他亚型如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4.白血病浸润表现

 AML髓外浸润可发生在本病各亚型,但以M5和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为较频见。

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1.慢性期

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脾区不适出血及乏力体重减轻和低热等代谢增高的表现。20%~40%的患者无症状,因常规体检发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增高或脾脏肿大而诊断。少数病人有痛风性小关节疼痛此外,还有视力障碍、神经系统病变以及阴茎异常勃起等。慢性期患者不易感染发热少见。

2.急变期

慢性期经过数月或数年之后,恶性造血干细胞极度增生,骨髓原粒 早幼粒细胞≥20%,可伴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过多引起的骨髓纤维化改变。每个病人何时急变尚不能预测一旦发生急变病情迅速恶化,治疗非常困难,存活期很少超过6~12个月。

3.加速期

介于慢性期和急性期之间,此期临床开始出现低热、脾大等现象贫血逐渐加重,白细胞持续上升幼稚细胞开始增多,原粒 早幼粒≥10%对原来有效的药物出现耐药。在数周或数月内即可演变成典型的急性期染色体在此期已有变化如急性期故染色体的改变早于血液学和临床的转变,可作为疾病进展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髓细胞白血病疾病病因

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1.化学物质

长期密切接触有机溶剂者发生AML的危险升高,中国一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生产苯工厂的职工发生白血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群的5~6倍,自接触至发病,即潜伏期,平均为11.4年。连续吸入高浓度苯的实验小鼠,80天后11%的雌鼠及19%的雄鼠发生AML。

吸烟者患白血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烟草中含苯乌拉坦亚硝胺,还有放射性物质吸烟每天超过40支者发生AML后发现有5号或7号染色体异常。

较长期应用烷化剂或鬼臼毒素类的肿瘤和非肿瘤病人发生白血病的危险较正常人群高出250倍以上。国内银屑病患者应用乙双吗啉、乙亚胺等细胞毒药物1~7年(平均30个月)后,发生白血病的病例已超过200例且大多为AML

2.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诱发白血病已获证实。1984年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调查30年内从事临床X线工作者2万余人,白血病的标化发生率是对照组的3.5倍,AML占34.4%。接受X线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白血病发生率为同年龄组的9.5倍。日本遭原子弹爆炸辐射影响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4~40倍,且和受辐射的剂量成线性关系。上述受辐射人群发生白血病共766例,其中48%为AML多种实体瘤放疗后发生白血病的危险增加2倍。

3.遗传

 遗传已被证明是白血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单卵双胎之一发生白血病后,其同胞在一年内发生白血病的机会是正常人群的5倍。白血病高危家族中有较高的白血病发生率,是正常家族的16倍。伴特殊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如Down综合征、Fanconi贫血、Bloom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等的白血病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

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某些获得性疾病可转化为AML,最常见的是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转化为AML以往曾将 转化前的MDS称之白血病前期。由MDS转化的白血病绝大多数为AML其他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在病程后期均有转化为 AML的可能,少数不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也可转化为AML。

离子辐射可以使CML发生率增高,在广岛和长畸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接受脊椎放疗的强直性脊椎炎患者和接受放疗的宫颈癌患者中CML发病率与其他人群相比明显增高。长期接触苯和接受化疗的 各种肿瘤患者可导致CML发生,提示某些化学物质亦与CML发关CML患者HLA抗原CW3和CW4频率增高表明其可能是CML的易感基因尽管有家族性 CML的报道,但CML家族性聚集非常罕见,此外单合子双胞胎的其他成员CML发病无增高趋势,CML患者的父母及子女均无CML特征性Ph染色体说明 CML是一种获得性白血病,与遗传因素无关。

三.发病机制:

   1.染色体异常

AML的染色体异常,像急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一样,可分为2大类:①染色体结构异常,如染色体结构中某一部分缺失(del)、重复(dup)、倒位(inv),或两个染色体中的某一结构(基因) 断裂相互易位(t)形成融合基因;②染色体数量的改变,如某一染色体的长臂或短臂缺失(-p-q)或增加( p, q)。现将AML中已知的染色体异常在 AML的发生率,以及见于哪种AML列于表1及表2。

2.染色体及基因异常与AML分子发病机制的联系

 大多数AML是由于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的基因突变所致,只有极少数是遗传或家族性的造血干、祖细胞基因突变,多数原因不明。已知的原因有放射线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尤其是化疗药物如烷化剂,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如足叶乙甙)等。由于治疗所引起的AML称为t-AML近年来报道增多。少数AML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基因突变加快DNA修复缺陷、DNA复制错误所致。

基因的突变可表现为染色体的异常,如表1及表2所列的染色体异常,后者的本质是基因组的某一核苷酸序列发生断裂或突变。

在表1中所列举的染色体异常及其累及的基因中,与AML发病机制研究得较多和了解得比较清楚的基因及其融合基因有以下3种。

累及的基因名为MLL(髓-淋白血病基因)MLL正常表达于脾、 肝、肺、心脑、T及B淋巴细胞。由于它与果蝇的trithorax蛋白有同源性,故又称为HTRX或HRX基因。通过基因相互易位而与MLL融合的基因不 下30个。正常时MLL是一种转录因子。在AML中,MLL与其配对的基因融合有的已经克隆。融合基因使MLL的正常基因转录调节发生障碍,可能是引起AML及其表型(常见M4、M5型)特点的机制。

的基因名为AML1。AML1正常表达在造血细胞。 它是核心结合蛋白(CBL)的亚单位通过一个名为rhd(runt同源区域)与CBFα形成一种复合物,后者有利于CBF结合在DNA上。AMLl- CBF复合物是一种转录因子与共激活因子ATEF/CREB及P300/CBP以及DNA结合蛋白LEF-1及其接头的蛋白ALY一起,形成复合转录因 子,调节IL-3、髓过氧化物酶、T细胞受体、GM-CSF受体(CSF-1R)。这些受体通过AML1结合在DNA上,正常时起转录激活作用。若与 Groucho或Ear-2蛋白结合,则起转录抑制作用在正常情况下,ETO表达于大脑中的某些细胞、CD34  造血祖细胞。在t(8;21)(q22;q22)中,AML1与ETO结合形成融合基因。ETO募集核的共抑制物Sin3AN-CoR以及与它们结合的组 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AML1的转录激活作用这一AML1-ETO与核抑制物的复合物不仅能抑制AML-l的正常功能,而且也抑制ETO的功 能,因而扰乱AML-1的转录调节作用,这可能是M2b型AML的发病机制。

p53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7p13.1,编码53kD的蛋白。人p53蛋白由 393个氨基酸组成含有4个功能区野生型P53蛋白是核内的一种磷酸化蛋白,作为转录因子可与特异的DNA序列相结合,一定的外界刺激如DNA损伤、应激 等可引起胞内p53蛋白水平升高,激活一系列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抑制细胞周期的进行或诱导凋亡。已知的靶基因至少有7个。p53基因抑癌功能丧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在血液恶性肿瘤中,p53基因失活与CML急变的关系受到重视。最近有研究者发现CML中p53基因的结构和表达异常,等位基因缺失重组,或点突变约见于25%的CML急变患者。

nm23基因存在nm23-H1和nm23-H2两种亚型,位于人类染色体 17q21.3相距4kb。均含有5个外显子。两种亚型位于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的大部分切割位点是一致的。nm23基因编码一个17kD蛋白两种基因亚 型编码的蛋白质分别与核苷二磷酸激酶(nucleosi dediphos phate kinase,NDPK)的A、B亚单位相对应,NDPK影响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及运行调节而nm23-H1和nm23-H2的一个等位基因失活可能 导致NDPK A、B亚单位比例的失衡引起细胞活动的改变,促进肿瘤的浸润及转移过程。nm23基因在一些肿瘤中表达下降与高转移潜力有关,在血液病中则作为一种分化抑 制因子基因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但人们尚未确切阐明nm23基因如何参与白血病的发生。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对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

BCL-2是控制细胞凋亡基因家族中的一员。定位于人类染色体 18q21.3,由3个外显子组成,编码229个氨基酸组成的膜蛋白,具有抗凋亡作用, BCL-2可与BAX形成异二聚体BCL-2/BAX比率是影响细胞凋亡的关键,若BCL-2表达高,则抑制细胞凋亡,反之若BAX表达高,则促进细胞凋 亡。体外实验显示,BCL-2表达增高能使白血病细胞抵抗糖皮质激素、VP-16、柔红霉素米托蒽醌等药物所诱导的凋亡同时研究者发现,BCL-2高表达明显延长白血病细胞生存时间,抑制或阻断多种因素包括p53、c-myc、化疗药物、撤除生长因子等所触发的细胞凋亡另外,BCL-2家族与白血病耐药有关高表达BCL-2的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预后差。

p16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位于染色体7p21,编码16kD蛋白,又名多肿瘤抑 制基因。p16蛋白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和6,是细胞G1/S期转换的关键调控基因。Hebert等报道p16基因缺失、突变在急性T 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检出率最高,达22/24,而在前B细胞白血病p16基因缺失检出率为11/53。但在AML中批p16基因缺失、结构改变等异常少见,提示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和演变中p16具有不同的作用。

WT-l基因与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相关有实验证实,WT-l是人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GRl)的功能拮抗蛋白WT-l表达限于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前体细胞,可能通过阻滞ERGl的促增殖作用,间接促进细胞分化而起抑癌作用。WT-l基因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不甚清楚但发现白血病细胞常表达WT-l。

FMS编码CSFI受体,其突变及等位基因缺失可能在某些白血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 作用,如FMS突变在M5型AML中发生率高。ras基因突变在AML中的发生率可达30%抑癌基因Rb基因失活在各型白血病的发生率为10%~30%左 右。但上述各种单基因异常与AML的发病分子机制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阐明。

髓细胞白血病预防

避免或减少有害物质如放射性物质化学物质化学药物的接触。

髓细胞白血病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临床上二者相似,仅症状和体征的频度和程度上有所差异如浸润表现ALL更为常见及显著。形态学检查可区分大部分AML和ALL,困难者加做细胞化学检测, 绝大多数病例可确诊。少数病例需行免疫表型检测鉴别,仅极少数病例还需进一步经细胞遗传学(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2.类白血病反应:

常见的类白血病反应表现为血白细胞升高,伴少数中、晚幼粒细胞,骨髓显示粒系左移,因此类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少数类白血病反应,血液学特点为全血细胞减少,血片中出现原始细胞骨髓原始细胞也明显增多,甚至>30%,称之类急性白血病反应,鉴别点为有原发病(各种严重感染,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血中性 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积分明显升高、原始细胞短期内数量有明显波动且无Auer小体、血液学改变随原发病好转、控制而逐渐恢复正常。

3.再生障碍性贫血(AA):

主要和非白血病性白血病及低增生性AML鉴别。根据AML浸润的临床表现及骨髓检查(包括活检)不难区分。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IM有和急性白血病类似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片中如有较多的异常淋巴细胞,有时和ALL或AML可混淆。通常经检查血清EB病毒标志物、嗜异性凝集试验及骨髓象可鉴别。此外,IM病程有自限性,4周左右即恢复正常。

5.恶性组织细胞病(MH):

此外,AML有时尚需和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贫血鉴别,尤其是M6型,因为二者骨髓中红细胞系均有巨型变。根据AML骨髓中>30%的原始细胞存在,及叶酸、VitBl2治疗3~4周无效,可明确区分。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