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百科详细

新生儿皮下坏疽(新生儿皮下急性蜂窝织炎)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生后6-10天发病
  • 典型症状:腹胀 高热 呼吸困难 足趾皮肤发黑 皮肤坏死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急性蜂窝织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好发于新生儿容易受压的背部或腰骶部,偶发枕部、肩、腿和会阴部。  冬季易发。新生儿的皮肤薄嫩,局部皮肤在冬季又易受压潮,不易保持清洁,故细菌容易从皮肤受损处侵入,引起感染。  如不及时进行积极治疗,可以并发败血症、支气管炎和肺脓肿等,故死亡率较高。
典型症状:腹胀 高热 呼吸困难 足趾皮肤发黑 皮肤坏死

一、症状

1、局部症状

生后6-10天发病。

好发部位:身体受压部位,多见于臀部和背部,也可见骶部、枕部、腿部、会阴部和颈、肩、胸等部位。

(1)起病急,局部皮肤温度增高,呈充血肿胀,质硬,界限不清。指压部位变白。

(2)数小时内病变迅速扩展。皮肤变软,中心区转为暗红色。皮下组织坏死液化,脓液较少,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触诊有漂浮感,很少出现波动感。

(3)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形成血栓,皮肤坏死。严重时局部皮肤出现多个水泡,并逐渐融合,内容物转为血性液体,中央部皮肤呈黑紫色,并出现斑点或片状坏死脱落。

2、全身症状

出现高热,体温多在38~39℃,高者可达40℃。另外有哭闹、拒乳厌食,或有呕吐、腹泻、脱水。

合并败血症时:除高热外,还有嗜睡、发绀、呼吸困难、腹胀等症状,而皮肤黄疸,有出血斑点。

病情严重者:体温不升,出现中毒性休克,可因呼吸和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1.病史: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或尿粪浸泡史;与不洁物品接触史;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史等。

2.局部特征性表现:身体受压或尿,粪浸湿部位皮肤有界限不清的红,肿,硬,伴婴儿发热及行为异常;或皮肤暗红,触及皮肤有漂浮感,或皮肤下空虚感。

3.实验室检查。

一、病因:

1.皮肤防御能力差(30%):

新生儿的皮肤薄嫩,皮肤防御能力及对炎症的反应均差,淋巴结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局部皮肤在冬季又易受压潮,不易保持清洁,故细菌容易从皮肤受损处侵入,引起感染。

2.细菌感染(25%):

新生儿极易受细菌感染而发生皮下坏疽。感染的细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偶为绿脓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等。并发败血症时,血培养可得阳性结果。

3.物理刺激(23%):

新生儿长期仰卧位,被服的磨擦、大小便浸渍或哭闹躁动等都可诱发局部皮肤损伤,使细菌得以侵入。

一、预防:

1.要切实做好新生儿卧室的卫生工作,室内一天通风2-3次,避免对流风,清洁地面时以湿式擦扫为主,避免呼吸道感染者接触新生儿,必须接触者戴口罩,注意新生儿的皮肤清洁,每日洗澡,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冲洗擦干,并涂鞣酸软膏,防止红臀。

2.尿布力求松软,防止皮肤擦伤;及时更换被尿,粪污染的尿布,粪后清洗臀部皮肤;注意产房,婴儿室及婴儿用具的消毒,呼吸道感染人员(家长,工作人员)应暂时避免与婴儿接触,保护婴儿健康,儿衣服要宽大,柔软,尿布以易吸水,质软为宜,以防摩擦损伤新生儿娇嫩皮肤。

一、鉴别:

注意与尿布疹和硬皮病作鉴别,尿布疹的皮肤红布不肿,硬皮病的皮肤肿而不红,两者都无感染的全身症状。

1.尿布疹:尿布疹的皮肤发红,无肿胀。

2.硬皮病:皮肤有肿硬,不发红,多以双下肢僵硬为主,无感染的全身症状。

3.丹毒:病区广泛红斑,边界清楚,稍高出周围皮肤表面,无漂浮感,极少发生于新生儿。

一、饮食保健:

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的饮食要求,所以也是根据个人而定的,没有太多的规定。

二、宜吃食物:

1.宜吃寒凉性的食物;

2.宜吃低脂肪的食物;

3.宜吃高维生素C的食物;

4.宜吃清单的食物。

三、禁吃食物:

1.忌吃热燥的食物;

2.忌吃对大脑有刺激性的食物。

四:推荐食谱:

1.宜吃寒凉性的食物;

2.宜吃低脂肪的食物;

3.宜吃高维生素C的食物;

4.宜吃清单的食物。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