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匹克氏病(鞘磷脂沉积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骨髓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先天婴幼儿
- 典型症状:肝脾肿大 SM累积量升高 细胞酶活性异常 肌张力减低 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
一、症状
1、该病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也有发生在新生儿时期。
2、主要症状为肝脾肿大、贫血,病程较长者会出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3、有的会发生耳聋、抽风、肌强直和肌张力减退。
其常见五种类型如下:
1、急性神经型也称A型或婴儿型, 为典型的尼曼-匹克氏病(约占尼曼-匹克氏病的85%),多发生在出生后3~6月,少数在出生后几周或1岁后发病。初其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喂养困难、极度消瘦、皮肤干燥呈腊黄色,进行性智力、运动减退、肌张力低软瘫。半数有眼底樱桃红斑(cherryred spot)、失明、黄疸伴肝脾大、贫血、恶液质。皮肤常出现细小黄色瘤状皮疹并有耳聋。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值的20~6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10%,最低<1%。该病患者多因感染于4岁以前死亡。
2、非神经型也称β型或内脏型,婴幼儿或儿童期发病,病程进展慢,肝脾肿大突出。其智力正常,无神经系症状。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的3~2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20%。可存活至成人。
3、幼年型也称C型慢性神经型,多见儿童,少数幼儿或少年发病。出生后发育多正常,少数有早期黄疸。常首发肝脾肿大,多数在5~7岁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亦可更早或迟到青年期)。表现为智力减退,语言障碍,学习困难,感情不稳定,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震颤,肌张力及腱反射亢进,惊厥,痴呆,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直性眼肌瘫痪。可活至5~20岁,个别可活到30岁。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的8倍,酶活性最高为正常的50%,亦可接近正常或正常。
4、Nova-scotia型也称D型,较幼年型缓慢,有明显黄疸、肝脾肿大和神经症状,酶活性降低,多于学龄期死亡。
5、成年型,成人发病,智力正常,无神经症状,不同程度肝脾肿大。可长期生存。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的4~6倍,酶活性正常。
二、诊断
若在骨髓检查出尼曼―匹克细胞(需与高雪氏细胞、泡沫样巨噬细胞鉴别)则可确诊为尼曼-匹克氏病。
辅助诊断依据
1、肝脾肿大
2、有或无神经系统损害或眼底樱桃红斑
3、外周围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浆有空泡
4、骨髓可找到泡沫细胞
5、X线肺部呈粟粒状或网状浸润
6、神经鞘磷脂酶活性测定,神经鞘磷脂排泄量、肝、脾或淋巴结活检证实
一、病因
1914年出现第一例,患者在18月时死亡。1934年发现为神经磷脂沉积性疾病,直到1966年才认识到是由于神经鞘磷脂酶(sphingomyelinase)缺乏所致。
神经鞘磷脂是由N-酰鞘氨醇与一个分子的磷酸胆硷(phosphocholine)在C1部位连接而成。神经鞘磷脂来源于各种细胞膜和红细胞基质等。在细胞代谢衰老过程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后。
该病的致病因为神经鞘磷脂酶缺少,缺少该酶使得患者全身神经鞘磷脂代谢紊乱,神经鞘磷脂酶沉积在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组织细胞中。出现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正常肝脏中此酶的活力最高,肝、肾、脑小肠亦富于此种酶。此病患者的肝、脾等组织中该酶的活力降低至正常的50%以下。
1,预防: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数患者因为父母近亲结婚而患此病,因此可从严格落实“禁止近亲结婚”的婚姻法来减少此病的病发率,同时也有效的提高我国人们的身体素质。
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附脂饮食,加强营养。
2,急救措施
1)一般处理。
⑴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⑵防止意外损伤。
⑶防止缺氧性脑损伤。
2)控制惊厥。
⑴针刺。
⑵止痉剂:①定安:常为首选药物。②苯巴比妥钠。③副醛。④10%水合氯醛。⑤氯丙嗪。⑥苯妥英钠。⑦异戊巴比妥钠。⑧硫贲妥钠。
一、鉴别诊断
1、高雪病婴儿型:高血病是葡萄糖脑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各器官中大量沉积、引起组织细胞大量增殖。以肝大为主,肌张力亢时发生痉挛,无眼底樱桃红斑,淋巴细胞浆亦无空泡,血清酸性磷酸酶升高,骨穿刺在骨髓中找到高雪细胞。
2、Wolman病:先天性溶酶体酸性酯酶缺乏的异常脂类沉积病。无眼底樱桃红斑,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及腹部膨隆。X线腹部平片可见双肾上腺肿大,外形不变,有弥漫性点状钙化阴影。肝、脾、肾上腺中积聚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淋巴细胞胞浆有空泡。
3、GM神经节苷酶脂病Ⅰ型:出生即有容貌特征,前额高、鼻梁低、皮肤粗、蛙形体位面部水肿,关节挛缩,肝、脾大,50%病例有眼底樱桃红斑和淋巴细胞浆有空泡。X线可见多发性骨发育不全,特别是椎骨。
4、Hurler病(粘多糖Ⅰ型):Hurler病患儿均呈丑陋面容,生长发育迟缓。早期即出现角膜混浊,肝脾高度肿大,心脏增大,进行性耳聋。智力差,淋巴细胞胞浆有空泡,骨髓有泡沫细胞等似尼曼-匹克氏病。多发性骨发育不全,无肺浸润。尿粘多糖排出增多,中性粒细胞有特殊颗粒。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