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链球菌肺炎(小儿链球菌性肺炎)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心脏,肺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空气传播
- 多发人群:儿童人群
- 典型症状:胸痛 烦躁不安 高热寒战 面色潮红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一、症状
少数有前驱症状,起病多急剧,年长儿童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可先有短暂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寒战,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达40~4l℃,面色潮红或发绀,胸痛,食欲减退,疲乏和烦躁不安或嗜睡,干咳,呼吸急促达40~60次/min,呼气呻吟,鼻扇,锁骨上,肋间隙及肋弓下凹陷等,早期常缺乏体征,多在2~3天后出现肺部实变体征,呼吸时胸痛,故患儿多卧于病侧,最初数天多咳嗽不重,无痰,后可有痰呈铁锈色,早期多有呕吐,少数患儿有腹痛,有时易误诊为阑尾炎,幼儿可有腹泻,轻症者神志清醒,少数患儿出现头痛,颈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重症时可有惊厥,谵妄及昏迷等中毒性脑病的表现,常被误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病例可伴发感染性休克,甚至有因脑水肿而发生脑疝者,较大儿童可见唇部疱疹。
2.胸部体征:早期只有轻度叩诊浊音或呼吸音减弱,病程第2~3天肺实变后有典型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及管性呼吸音,有时可闻音,肺部体征在整个病程中变化较少,但恢复期湿音增多,少数病例始终不见胸部异常体征,确诊须靠X线检查。
3.自然病程:大多在病程第5~10天体温骤退,可在24h内下降4~5℃,低到35℃左右时,可见大汗及虚脱,类似休克状态,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者可于1~2天内退热,肺部体征约1周左右消失。
二、诊断
1.病史特点:各年龄组均可患病,但以年长儿发病较多;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或气候骤变时,发病前常有受凉,淋雨,饥饿,疲劳或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
2.临床表现:根据x线检查可确诊。
一、发病原因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双球菌,属链球菌的一种。无症状的病菌携带者,在散播感染方面可起到比肺炎病人更重要的作用。此病一般为散发,但在集体托幼机构有时也有流行。气候骤变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发病较多,冬春季多见,可能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有一定关系。
二、发病机制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多成对排列,偶成链状或单个存在。本菌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力取决于含有高分子多糖体的荚膜对组织的侵袭作用。肺炎链球菌根据其荚膜特异性多糖抗原分型,肺炎链球菌有86种不同血清型,国内常见致病肺炎链球菌型别是5,6,1,19,23,14,2,3,7,8等型。小儿肺炎链球菌肺炎多由3,6,14,19及23型引起。肺炎链球菌是鼻咽部的正常菌群,只有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时才能致病。当患儿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疲劳、受凉等诱因而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原菌乘虚而入,在肺泡内繁殖而发病。原发性肺炎链球菌肺炎病变常呈叶、段或亚段分布,继发性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支气管肺炎改变。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易发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小儿,尤其是患有镰状细胞病的儿童最易感染)试用多价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预防,认为有效。目前仍在继续研究中。
1.与其他急性热病鉴别 如早期缺乏咳嗽和胸部体征,易与其他急性热病相混。
2.中毒性脑病 少数患儿出现头痛、颈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如同时有呕吐、头痛、谵妄或惊厥及昏迷等中毒性脑病的表现,则应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及中毒型菌痢区别,右上叶累及时可出现颈强直,常被误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急需X线以确定诊断。
3.外科急腹症 部分右下大叶肺炎可刺激膈肌,腹痛和呕吐很明显,并可有腹肌紧张、压痛,需注意与阑尾炎等急腹症鉴别。肺炎时腹部压痛常不局限,腹式呼吸并不减弱。腹部X线、B超检查可助鉴别。有时鉴别时应注意肺炎患儿的腹部压痛不限于右下腹,腹肌痉挛可在轻缓的压力下消失,并无深层压痛。此外,患大叶性肺炎时,体温和白细胞总数一般均较急性阑尾炎更高。
4.支气管结核合并肺段病变 支气管结核合并肺段病变或干酪性肺炎的体征与X线所见,可与大叶肺炎相似,但起病较缓,病程长,病灶吸收慢,上肺居多,并常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对青霉素不敏感,而抗结核治疗有效。痰液抗酸染色找到结核杆菌有助于鉴别。
5.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 临床表现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似,但本病痰呈黏稠脓性、量多带血,典型者呈砖红色胶冻状。X线可有多发性蜂窝状脓肿、叶间隙下坠,痰液检查可发现革兰阴性杆菌,有助鉴别。此外应与其他病原引起的肺炎如肺炎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相鉴别,依赖实验室检查鉴别。
患儿的饮食主要是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多糖、高蛋白质、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
一是要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二是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三是要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