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椎齿状突骨折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脊柱,颈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无力 神经痛 截瘫 枕部和颈后疼痛 颈部僵硬
一、症状
枕部和颈后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并常有枕大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颈部僵硬呈强迫体位,典型的体征是患者用手扶持头部以缓解疼痛,此类情况在临床并不常见。有15%~33%的患者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片。其中以轻度截瘫和神经痛最为常见,曾有齿状突骨折伴第十和第十
二对脑神经瘫痪的报道。症状的轻重视骨折移位压迫脊髓的程度和部位而定,严重的可发生呼吸骤停,多见于老年人,常当场死亡。
齿状突陈旧性骨折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因外伤史有时不明显。Crockard等报道一组16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有3例已忘了颈部外伤史,其余的患者因初诊时医师对其外伤的重要性估计过低而漏诊,症状包括C2神经根疼痛、双手无力和行走困难。
二、诊断
详尽、准确的受伤史和体格检查,常能使医师考虑到这种损伤的可能。摩托车事故是年轻人群中齿状突骨折的常见原因,在老年人群中这各损伤的最常见原因是简单的坠落。枢椎齿状突骨折伴后脱位是比伴前脱位更加严重的损伤,出现神经症状的概率也更大,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X线检查是诊断齿状突骨折的主要依据和手段。当诊断有怀疑时,应反复拍片,加摄断层片或行CT检查,MRI检查可提供脊髓损伤的情况。在横切面上,齿状突和脊髓各占椎管矢状径的1/3,余1/3为缓冲间隙(图1)。成人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之间距离(AO间距)为2mm~3mm,儿童略大,为3mm~4mm,超出这一范围即应考虑有齿状突骨折和/或韧带结构断裂。开口位片上齿状突两侧不对称,亦应怀疑该部位的损伤。清晰的开口位片可以显示齿状突骨折及骨折类型。侧位片可显示骨折类型及前或后的移位和是否有寰枢椎脱位。另须注意有无合并颈枕部其他部位的畸形和骨折。
一个齿状突骨折的诊断应包括以下五点:
(1)齿状突骨折的类型;
(2)有无移位及方向;
(3)有无神经损伤;
(4)有无伴髓的邻近骨骼和软组织损伤;
(5)有无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
枢椎齿状突骨折病因:
有关齿状突骨折的分类有几种不同的系统。Schatzker等按照骨折线位于副韧带的上方或下方而分为高和低两类。Althoff将齿状突骨折分为A、B、C、D四型,A型骨折的骨折线通过齿状突的峡部,其余三型骨折的骨折线定位于更低解剖位置。
在临床上目前最为流行的分类是Anderson和D'Alonzo分类:将齿状突骨折分为Ⅰ、Ⅱ、Ⅲ三型。
Ⅰ型骨折又称为齿尖骨折,为齿状突尖韧带和一侧的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形骨折,约占4%;
Ⅱ型骨折又称基底部骨折,为齿状突与枢椎体连接处的骨折,最为常见,约占65%;
Ⅲ型骨折为枢椎体部骨折,骨折端下方有一大的松质骨基底,骨折线常涉及一侧或两侧的枢椎上关节面,约占31%。
多数作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对临床有指导意义,以其为基础,再结合骨折的程位程度和方向,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能够藉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判断骨折的预后。但对其中Ⅱ型齿状突骨折,有作者提出几种亚型:Hadly等提出ⅡA型齿状突骨折,定义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骨折端后下方有一较大的游离骨块,为固有的不稳定骨折。Pederson和Kostuil提出ⅡB和ⅡC型骨折,ⅡB型骨折即anderson和D'Alonzo分类和Ⅱ型骨折和Althoff分类的B型骨折;ⅡC型骨折的定义是骨折线至少一侧或两侧均位于副韧带的上方,相当于Althoff分类的A型骨折。
此外,齿状突骨折还有一特殊类型:骨骺分离。枢椎齿状突大约2岁时在其顶端又发生一个继发骨化中心,至12岁后与枢椎齿状突的主要部分融合,而齿状突本身在4岁时开始与枢椎椎体融合,大多数可在7岁左右完成融合。故在7岁以前,齿状突骨折是以骨骺分离为特征的。
另有罕见的齿状突垂直骨折的报道,迄今,在英文文献上仅有2例个案报道:1例由Johuson等于1986年报道,另1例是由Bergenheim等于1991年报道,不能被归入以上的分类。
齿状突骨折显然涉及了多种不同的损伤机制。Althoff对尸体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分别对寰枢关节施加过屈、过伸及水平剪切等载荷,均未造成齿状突骨折,因此他认为前后水平方向的外力主要引起韧带结构的破坏,而不引起齿状突的骨折;在其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中,造成齿状突骨折的不同类型的载荷从小到大依次为:水平剪切 轴向压缩,与矢状面呈45°的前或后侧方的打击,侧方打击,因此提出水平剪切 轴向压缩的共同作用是造成齿状突骨折的主要机制,而侧方的打击是引起齿状突A型(ⅡC型)骨折的必需外力。Mouradian等在实验中也发现侧方载荷可引起齿状突骨折。Doherty等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认为侧方或斜侧方载荷导致Ⅱ型齿状突骨折,而过伸暴力导致Ⅲ型齿状突骨折。但在临床上,有些患者所描述的受伤机制与此不尽相同。Pederson报告1例77岁男性患者,额颞部承受了一个从前向后的暴力,导致一个ⅡC型齿状突骨折,骨折端向后移位达20mm。此患者的受伤机制可以假设为一个过伸暴力通过寰椎前弓传递到齿状突,造成骨折、移位,其中一个直接的暴力矢量是从前向后的矢量,通过头颅传递给寰椎前弓,再传递到齿状突,形成一个水平的剪切暴力。
齿状突骨折也可发生在屈曲型损伤,而产生向前移位,在这个类似铡刀的机制中,一个完整的横韧带足以传递足够的能量,引起齿状突骨折和向前移位。在多种暴力的联合作用中,扭转暴力的存在,将使齿状突易于发生骨折,其机制有以下三点:
1)在旋转时,翼状韧带已经被最大限度伸展;
2)在旋转时,韧带和肌肉均处于紧张状态,小关节突关节咬合紧密,其他平面的损伤被减到最小;
3)寰枢关节占颈部旋转活动的50%,受旋转暴力时,该部位所承受的载荷也最大。总之,齿状突骨折的机制复杂,屈曲、伸展、侧屈以及旋转暴力都涉及其中,在一个患者身上,分析骨折类型、骨折移位及头面部附属伤之间的关系,常可推断出其损伤机制。
枢椎齿状突骨折预防:
本病主要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尤其是暴力因素所引起,故预防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枢椎齿状突骨折鉴别
本病的诊断需与寰椎横韧带断裂、横韧带撕脱及寰枢椎后脱位相鉴别。
横韧带断裂时AO间距超过5mm,齿状突完整。横韧带撕脱时可见开口位片上的寰椎侧块间出现不规则骨块,CT横扫可明确诊断,显示寰椎侧块面的小缺损及游离骨块。寰枢椎后脱位在侧位X线片上显示前弓与齿状突位置颠倒,在齿状突前方或顶端有时可有小的骨折碎片存在。此外需注意有无合并枕颈部畸形。如寰椎枕化、颅底扁平等。
枢椎齿状突骨折食疗方
1、赤小豆适量煎,加赤砂糖少许温*之,本方适用于活血化瘀期。
2、猪骨头1000克,黄豆250克,加水小火烧烂,加盐姜调味分饮食之。
3、 猪脊骨一具,洗净,红枣120克,莲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烧烂,加姜盐调味分多次饮之。
4、鲜湖蟹2只,取肉(带黄),待粳米粥熟时,入蟹肉,再加以适量生姜、醋和酱油
5、乌雄鸡1只(约500克),去皮毛内脏,洗净,“三七”5克切片,纳入鸡肚中,加少量黄酒,隔水清炖,熟后用酱油蘸
6、生黄芪30~60克,浓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食。
7、当归20克,黄芪100克,嫩母鸡1只,加水同煮汤食用。
8、紫丹参50克,洗净,加水煮,取汁,其汁与猪长骨1000克、黄豆250克同煮,待烂熟,加入少量桂皮、盐即成。
忌多吃肉骨头,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胀气或不消化食物,忌过食白糖,骨折禁饮果子露。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