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燥(寒燥)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头痛 咳嗽 恶寒 咽喉干燥充血
深秋时节,感受当令之气,燥与寒邪合而为患,即是凉燥,又谓之“次寒”。
典型症状:头痛 咳嗽 恶寒 咽喉干燥充血
凉燥症状诊断
发热轻恶寒较重;
1.头痛无汗;
2.鼻咽干燥;
3.咳嗽痰少。
次症:唇燥不渴,皮肤干燥。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少津;脉浮。
凉燥外束肌表,卫阳被遏,经气不舒,则可见发热恶寒;若腠理闭塞则无汗;燥邪上犯清窍,则发头痛;燥气内应于肺,肺气失宣,肃降失司,则生咳嗽;“燥胜则干”,津气内伤,则有鼻燥咽干、唇燥、皮肤干燥之症。燥而寒,则口干不渴;邪在卫表故苔白脉浮。
深秋时节,感受当令之气,燥与寒邪合而为患。
凉燥预防
秋高气爽,是进行户外锻炼的大好时机,应多出户外活动,呼吸吐纳,增强肺系功能及抗病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抵御燥邪的侵袭,对冬天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凉燥鉴别诊断
病证名。外感燥证之一,系感染秋燥之邪而偏寒者,与温燥相对而言。亦称燥凉。《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
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由于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主气属卫又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以咽喉为通道,故燥邪袭人之时,可以出现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症状。温燥除此之外,多感身体发热,出汗,口干而渴,咽干或痛,鼻衄,干咳无痰;凉燥则常有身体发冷,头痛无汗,口不渴,鼻塞,咳嗽有痰而少。
凉燥饮食保健
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广柑、苹果、白果、核桃、银耳、藕、胡萝卜等。
颅咽管瘤,慢性干燥性鼻炎,新生儿泪囊炎,副鼻窦炎,干眼症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