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交通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
- 挂号科室:肝胆外科
- 发病部位:肝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青年期
- 典型症状:腹胀 肚子疼 压痛 怕冷 小胆管扭曲
一、症状
本病儿童或青年时期常无症状,多因长期胆汁淤积致胆石形成胆道感染后才有表现。腹痛、畏寒、发热及黄疸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与胆石病、胆管炎相同,容易造成判断失误。胆道感染严重者可发展成胆源性肝脓肿和败血症。缓解期可无任何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因反复胆道感染而出现肝脏肿大及压痛,最终导致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
黄志强从外科治疗角度出发,根据Caroli病的CT结果,将囊肿在肝内的分布与有关病理改变分成以下临床类型:
Ⅰ型:单纯型或局限型,常呈肝叶性分布,不伴肝纤维化。其中再分两个亚型,周围型(Ⅰa),囊肿群在肝的周围,一叶或一侧。中央型(Ⅰb),囊肿群在肝中央部,与肝门处主要肝管相通。
Ⅱ型:弥漫型,常伴有肝纤维化。
Ⅲ型:弥漫型伴节段性分布的肝内囊肿群。
Ⅳ型:合并胆总管囊状扩张。
二、诊断
本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尤其是胆道直接影像学检查,如ERCP或PTC。
术前未能确诊者需注意术中仔细探查。Mercadire曾描述过Caroli征,即术中用手指按压含有可疑病变的肝叶,胆管囊状扩张的局部有囊性感觉并持续下陷一段时间。术中胆道造影对明确诊断亦有帮助。
一、发病原因
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Caroli病是一种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的先天性疾病,可能是胆管先天性结构薄弱或交感神经缺如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Caroli指出其特点为:①肝脏汇管区有较多小胆管增生,胆管腔常扩张,伴有纤维组织增生;②汇管区的门静脉小分支仍明显可见,汇管区之间常有纤维条索相连;③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Mereadie指出本病的典型病变常见于汇管区,即仅侵犯肝叶段内的胆管,扩张的胆管及其近端引流的胆管纤维组织浸润,胆管壁增厚,内含多条扩张的毛细胆管,胆管上皮可呈乳头瘤样增生。大体标本可见肝内胆管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膨大,大小约2~10cm,扩张的胆管走行迂曲,呈蛇游动形,近肝门部胆管因分支多,还可呈丛状或树枝状,明显的肝内胆管扩张,切面见有大小不等的囊泡,易于与多囊肝混淆,但腔内潴留的是胆汁而不是液体,显微镜下可见上皮细胞受压而变得扁平,而多囊肝囊壁则无上皮。扩大的胆管周围肝实质颜色正常,无萎缩。组织学检查见扩张胆管的周围有丰富的神经束,有的呈腺瘤样增生,肝小叶结构存在。
曾有学者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和先天性肝脏纤维化进行过相关性研究,发现三者在病理发生学上有一定联系,可能是同一疾病谱在不同部位的表现,即胆总管囊肿累及肝外胆管;Caroli病累及肝内较大胆管;先天性肝脏纤维化累及肝内微小胆管,三者可独立或同时存在。此外文献报道Caroli病有2.5%~15.0%的癌变率。
1.Caroli分型 Caroli于1968年及1973年把它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又称单纯型,多伴有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胆道感染;Ⅱ型又称汇管区周围纤维化型,此型多数同时伴先天性肝纤维化,以肝脾肿大,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为特点,Caroli报道Ⅰ型少见,而在我国Caroli病以Ⅰ型多见,可能与我国先天性肝纤维化病少见有关。
2.Flanigan分型 Flanigan在分析955例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的基础上将该病分为Ⅳ型。其中Ⅳ型是胆总管囊肿合并肝内胆管囊肿,随后又将单纯肝内胆管扩张作为Flanigan分类的Ⅴ型。因此Caroli病通常包括FlaniganⅣ、Ⅴ型的患者。
一、预防
以预防和治疗胆管炎为主要方法,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1.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继发的肝内胆管扩张的鉴别
(1)Caroli病患者的年龄较继发性肝内胆管扩张者轻,而且后者往往长期反复发作胆管炎合并有结石或狭窄致胆道梗阻而逐渐发生。
(2)胆管憩室样扩张或多个部位的胆管扩张其形态相同或相似,多为先天性扩张。
(3)继发性肝内胆管扩张其下端必定有结石或胆管狭窄,而先天性胆管扩张者只有部分伴有胆管结石或狭窄。
(4)先天性胆管扩张者其胆管壁上黏膜少而管壁较薄,继发性胆管扩张则管壁较厚。
(5)伴有先天性肝纤维化的必定为先天性胆管扩张。
2.多发性肝内囊肿 单纯性多发性肝内囊肿与胆道不相通,PTC或99m TcHIDA造影可明确诊断。
一、适宜食物
饮食宜清淡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