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
- 典型症状:紫癜 血小板减少 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 颅内出血 紫斑
同种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NAT)是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个类型,表现为出生时无症状,血小板正常,出生后数小时全身散在紫癜,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出现颅内出血。
典型症状:紫癜 血小板减少 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 颅内出血 紫斑
一、症状
主要临床特征为新生儿出生时血小板数较高或正常,出生后数小时后才出现急性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症状,可见全身散在紫癜和紫斑,重者甚至可出现颅内出血,产后第1周亦可出现黄疸。本病的病程较短,一般不需特别治疗。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是孕妇的自身抗体通过胎盘,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ITP的孕妇所生婴儿中约50%伴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患病期间新生儿的发病率更高些,也有孕妇血小板数正常而有20%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少。与本病有关的抗原常见的为PLA1,其他如PLF2a、BaK9。
二、发病机制
胎儿血小板上有来自父亲的特异性抗原,如PLA,而母亲没有这种抗原,则妊娠的母体对胎儿血小板抗原产生抗体,再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内破坏血小板。由于98%的人群中血小板有PLA1,故本病罕见,血小板KO系统的抗体主要为IgM型,不能通过胎盘,故不会发病。
凡发现母体血小板PLA1阳性的,可在预产期前或分娩时提前做剖宫产,以避免胎儿在宫内和产道中受伤和出血。若产前超声波检查证实胎儿有颅内出血时,应立即给母亲静滴免疫球蛋白0.4mg/(kg・d),直到分娩,大多数胎儿血小板数能升高。
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与新生儿产伤血肿鉴别,前者新生儿出生时可以没有出血症状,但产后几小时可见全身散在紫癜和紫斑,有助于本病与产伤血肿区别。
饮食调理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为主,要根据情况给予禁食,或进流食或冷流食,出血情况好转,方可逐步改为少渣半流、软饭、普食等。
新生儿情况较为特殊,具体需要询问医生,详细安排具体的饮食。
多发性颅内血肿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