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德江医疗先行凸显黔东北中心辐射力
| 2014-04-21 10:13:00
建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德江要成区域性中心城市?4年前,当该县响亮地提出构建“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目标后,很多铜仁人民都“笑”了。
然而,德江人有自己的底气。这种底气,来自未来交通格局的重构。按照规划,该县将布局和建设“三高五铁一港口”大交通网络:“三高”指杭州至瑞丽高速、德江至沿河高速、德江至习水高速;“五铁”为昭通至黔江铁路、都匀至黔江铁路、贵阳至郑州铁路、重庆至广州铁路、遵义到吉首铁路;“一港”即乌江共和500万吨级港口。
目前,过境的杭瑞高速已开通,乌江共和500万吨级一期80万吨级港口已完工。其余则在建或在规划中。
德江人的自信还来自“上层设计”带来的机遇。2010年,省委、省政府把德江定位为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十二五”规划把德江作为全省5个区域性重要中等城市来建设。
2012年,德江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省政府出台的《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规划中,德江被确定为全省9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除贵阳这个全省中心外,德江和盘县两个县城与其余7个市州所在地城市,被列为了“区域性中心”。
德江县也完成了第四轮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县城按照远期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控制、中期50平方公里50万人规划、近期40平方公里30万人建设。
谋划医疗中心
中心非人为赋予就能成就。德江要成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必须要在域内具有引领、辐射、集散、制衡等作用,体现资源、产业、交通、市场、服务等多层面的领带效应。
支撑中心的重要基础是城建,其次为教育、医疗、社会、科技等。正是因为有了市场、医疗、教育、文化等多个中心才能奠定一个中心城市。
拿什么成就区域性中心城市?德江认真审视了自身基础和现有的条件,开始谋划建设“医疗中心”。
目前,全县有7个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21个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全县医疗收入达到了2亿余元。
2013年,全县医疗收入增长较快。如德江县人民医院当年业务收入1.56亿元,在铜仁市仅次于市人民医院,即便在全省的市州所在地之外的县级医院中,此业绩也排在前列。而县民族中医院的业务收入达到6405万元,在全市的中医院中排第一。
德江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定光说:“无论现在是不是中心,无论谁辐射谁、谁为谁服务,只要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提高了,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治好病,自然就能够得到认可。也只有这样,一个城市,也才有吸引力,才能积聚更多的人气。”
医疗辐射力显现
2013年,德江县人民医院完成门诊31.8万人次,出院病人27.9万人次。治愈率66.15%,好转率22.81%,抢救病人成功率达91.42%。手术完成6000例。
杨定光说:近年来,县外的患者逐渐增多,一般都能占到总量的4成,其中,来自沿河、务川等地的患者较多。
县民族中医院去年门诊病人11.94万人次,出院病人1.8万人次。据该院统计,也有相当部分患者来自周边县。
为建设“医疗中心”,该县近年来加快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县人民医院总投资9000多万元的外科大楼已全面投入使用,450万元急救中心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并改扩建和装修了医技大楼、康复科、急诊科、核磁共振机房。为完善服务功能、美化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在科室建设上,该院完成了临床专业分科,内科由3个专业科分成了6个专业科室;外科由4个分成了6个专业科室。在设备投入上,该院投入设备采购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添置了核磁共振、螺旋CT、DR、彩超、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视腹腔镜等,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高诊疗质量提供了可靠装备。
2012年,该院通过了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评验收。去年,又启动三级综合医院创建工作。为此,该县在城北新区为该院划拨建设用地300亩,解决启动资金1000万元。还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招录和引进了180名专业人才。目前,医院人员已达708人,其中护理人员313人,床护比基本达到三级医院标准。
县民族中医院占地狭窄,大部分业务用房是租赁而来。为加快发展,该院实施了整体搬迁和创建二甲“两条腿”走路。
2013年9月,该院通过二甲中医院评审,并着手创办三级医院。目前,该院在城南新区的1.5亿元异地新建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即将实施整体搬迁。
为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该县还将在城北新建第二人民医院。该项目已通过审查获批复,目前正在进行融资和选址等工作。
德江要成区域性中心城市?4年前,当该县响亮地提出构建“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目标后,很多铜仁人民都“笑”了。
然而,德江人有自己的底气。这种底气,来自未来交通格局的重构。按照规划,该县将布局和建设“三高五铁一港口”大交通网络:“三高”指杭州至瑞丽高速、德江至沿河高速、德江至习水高速;“五铁”为昭通至黔江铁路、都匀至黔江铁路、贵阳至郑州铁路、重庆至广州铁路、遵义到吉首铁路;“一港”即乌江共和500万吨级港口。
目前,过境的杭瑞高速已开通,乌江共和500万吨级一期80万吨级港口已完工。其余则在建或在规划中。
德江人的自信还来自“上层设计”带来的机遇。2010年,省委、省政府把德江定位为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十二五”规划把德江作为全省5个区域性重要中等城市来建设。
2012年,德江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省政府出台的《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规划中,德江被确定为全省9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除贵阳这个全省中心外,德江和盘县两个县城与其余7个市州所在地城市,被列为了“区域性中心”。
德江县也完成了第四轮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县城按照远期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控制、中期50平方公里50万人规划、近期40平方公里30万人建设。
谋划医疗中心
中心非人为赋予就能成就。德江要成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必须要在域内具有引领、辐射、集散、制衡等作用,体现资源、产业、交通、市场、服务等多层面的领带效应。
支撑中心的重要基础是城建,其次为教育、医疗、社会、科技等。正是因为有了市场、医疗、教育、文化等多个中心才能奠定一个中心城市。
拿什么成就区域性中心城市?德江认真审视了自身基础和现有的条件,开始谋划建设“医疗中心”。
目前,全县有7个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21个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全县医疗收入达到了2亿余元。
2013年,全县医疗收入增长较快。如德江县人民医院当年业务收入1.56亿元,在铜仁市仅次于市人民医院,即便在全省的市州所在地之外的县级医院中,此业绩也排在前列。而县民族中医院的业务收入达到6405万元,在全市的中医院中排第一。
德江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定光说:“无论现在是不是中心,无论谁辐射谁、谁为谁服务,只要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提高了,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治好病,自然就能够得到认可。也只有这样,一个城市,也才有吸引力,才能积聚更多的人气。”
医疗辐射力显现
2013年,德江县人民医院完成门诊31.8万人次,出院病人27.9万人次。治愈率66.15%,好转率22.81%,抢救病人成功率达91.42%。手术完成6000例。
杨定光说:近年来,县外的患者逐渐增多,一般都能占到总量的4成,其中,来自沿河、务川等地的患者较多。
县民族中医院去年门诊病人11.94万人次,出院病人1.8万人次。据该院统计,也有相当部分患者来自周边县。
为建设“医疗中心”,该县近年来加快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县人民医院总投资9000多万元的外科大楼已全面投入使用,450万元急救中心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并改扩建和装修了医技大楼、康复科、急诊科、核磁共振机房。为完善服务功能、美化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在科室建设上,该院完成了临床专业分科,内科由3个专业科分成了6个专业科室;外科由4个分成了6个专业科室。在设备投入上,该院投入设备采购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添置了核磁共振、螺旋CT、DR、彩超、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视腹腔镜等,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高诊疗质量提供了可靠装备。
2012年,该院通过了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评验收。去年,又启动三级综合医院创建工作。为此,该县在城北新区为该院划拨建设用地300亩,解决启动资金1000万元。还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招录和引进了180名专业人才。目前,医院人员已达708人,其中护理人员313人,床护比基本达到三级医院标准。
县民族中医院占地狭窄,大部分业务用房是租赁而来。为加快发展,该院实施了整体搬迁和创建二甲“两条腿”走路。
2013年9月,该院通过二甲中医院评审,并着手创办三级医院。目前,该院在城南新区的1.5亿元异地新建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即将实施整体搬迁。
为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该县还将在城北新建第二人民医院。该项目已通过审查获批复,目前正在进行融资和选址等工作。
(编辑: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