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德江:探索公立医院“三维三化”党建新路
近年来,铜仁市德江县探索公立医院“三维三化”党建新路,通过理顺机制强堡垒、敬才爱才促融合、志愿服务聚民心“三维”发力,推进公立医院组织标准化、队伍专业化、服务系统化“三化”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公立医院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理顺机制强堡垒——组织标准化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根据行政职能、内科、外科3个大类设立党支部,支部设置不够精细,党务工作者配备不足,导致支部“存在感”不强,支部与所辖科室“各自为战”,组织优势转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效能不充分。
为此,德江县立足抓党建促业务,率先在县中医院试行“三权制度”,明确定性党支部在所辖科室重大事项的参与权、人事任免的表决权、评先选优的决策权,凸显支部核心作用。
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医院通过选取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优秀党员骨干担任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建立院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联系支部制度,指导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增强党支部政治引领力和科研带动力。县民族中医院先后完成了6个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19年行政职能党支部获“市级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基层党支部”称号,医技药党支部2021年获“县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称号。
2021年以来,仅县中医院党支部书记参与所辖科室重大事项会议就有26次、人事任免访谈18人次,列席党委会参与年度评先选优和“两优一先”推荐3次,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党员干事创业热情高涨。
在党建引领下,德江县公立医院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作用得以体现,带动医院发展走向新阶段。
敬才爱才促融合——队伍专业化
聘请专家开堂授课,提升全员业务水平,专项培育拔尖人才,全力支持学历提升,落实带薪就读政策……德江县坚持事业为上、人才为先,激励引导人才在各领域建功立业,有效破解“留才难”“育才难”问题。
近年来,公立医院有12名和14名同志分别荣获全县第一届、第二届县管专家称号,激励医务工作者想成才争成才,以具体举措和实际保障营造惜才爱才识才的良好氛围。
德江县注重培养党务强与业务强的“双强”干部,建立党员担任医务人员政治导师、医务骨干担任党员业务导师的互助学习机制,选派医院优秀党员干部交流任职,营造业务上赶超骨干、政治素养上赶超党员的良好氛围,多渠道培养人才队伍,着力提升全员综合素养,为医疗科研攻关助力。
有制度做保障,有党组织做后盾,业务有提升,向上有机会,人心自然安定,钻研学术有动力,公立医院发展焕发新活力。经过多年发展,县人民医院成为省内首家通过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评审医院,肿瘤科主任杨华和医院护理创新团队创新发明的“股动脉穿刺包扎带”技术获国家专利,神经外科获“贵州省临床重点专科”称号。县民族中医院针灸理疗康复专科获“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称号。
志愿服务聚民心——服务系统化
在县人民医院一楼服务大厅,总能在人头攒动中找寻到一抹红袖章,那正是“医之翼”志愿服务队在行动。
近年来,县人民医院成立由院党政班子成员、行政后勤党员干部职工组成的“医之翼”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全员培训,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最大限度方便患者,提升群众满意度。
不仅如此,德江县还探索“党建+服务”载体,深化“医共体”改革,将暖心服务深扎基层、送到一线。通过全面推行院党委委员和院务会成员联系乡镇(街道)卫生院制度,县人民医院与11个乡镇卫生院建立党建帮扶和支部联建关系,与3个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每年派驻党员医生下乡驻点帮扶,促进优质均衡,缓解县域医院就医压力。县中医院各党支部根据医共体单位帮扶需求分别搭建医共体联建支部,以“科室+支部”双帮扶模式推进医共体工作提质增效。
服务零距离,德江县线上线下同步拓展服务。线下通过新旧院址改扩建工程,升级医院硬件,定期不定期组织专家及上级医院驻点帮扶专家到村开展义诊活动。在实现“互联网+”的基础上,线上开通“健康贵州12320”微信公众号,集挂号、支付、查看检查结果于一体,既方便患者就医,又提升服务质量。全面落实出院回访制度,通过电话和实地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全程跟踪回访,回访率达到100%。
德江县通过探索公立医院“三维三化”党建新路,健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构建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了“小病在村镇、大病进医院”,实现了从“看病难、病难看”到“在村有义诊、到院有指导”的实质转变,让更多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公立医院发展带来的新变化。